分享

“千米和吨”单元教学指导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数学是一个原则,无数内容,一种方法,到处可用。——华罗庚

一、教材解读

《千米和吨》是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克、千克的基础上安排的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知识。这一单元主要包括:

1、“认识千米”,教材是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铁路、公路旁的路标,公路上的限速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图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初步感知生活中的 “千米”,知道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往往使用“千米”做单位。教材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会“千米”。之后,教材又安排了两个学生在操场上行走的情景,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操场一圈的长度”,来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从而知道“1千米=1000米”。接着又通过不同学生来说说不同长度的跑道,跑几圈才是1千米,进一步深入体会“1千米”有多长。这样由浅入深的编排,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1千米”的实际长度。教材的底注还介绍了千米的国际计量单位的书写方法“km”,也是与国际接轨,值得重视。其后的“想想做做”的编排中,第12题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继续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第3题安排了千米和米之间进率的换算,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第4题通过填写合适的单位,加深对生活中一些物体长度的感悟,如公路、大桥、轮船的长度,天安门城楼的高度等。第56两题主要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运用有关“千米”的知识。

2、“认识吨”,教材是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火车站的货车等,导入新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东西,容易让学生感知到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我们通常用“吨”做单位。并在底注中标明吨的国际计量单位的写法“t”。然后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教材在编排“想想做做”中,第1题通过不同物品与1吨之间关系,进一步加深对1吨的感知;第23题是针对性的基础训练,练习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和进行简单的换算;第456题主要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综合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一节的后面安排了“你知道吗?”这一栏目,介绍同了生产1吨石油、1吨钢、1吨纸所需要用水的吨数,让学生了解一些生产中的常识;还介绍了一人一天可以节约的水量和一家一年节约的水量,引发学生的思考,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3、“练习三”,它是在学习充分感知与体验“千米和吨”之后进行安排的,其目的是通过练习,既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如:第1、2题中主要练习了使用合适的单位和一些简单的换算;又着重强调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3—5题中要求学生会综合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比较合理地选择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思考题是让学生方案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与交流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可根据时机适当地提示学生:使用哪种车费用低?怎样才能正好运完?如何安排车辆?总价各是多少?最后得出结论,拿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知道吗?”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测量的发展,再了解长度、重量测量方法的发展进程。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测量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书上提供的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给其他同学听。让由于学生的资料未必全面和准确,教师课前也要准备一定的资料,以备学生缺乏资料时使用。

4、“了解千米”,这是本单元结束前的一个实践活动。走走看看”这一部分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实际走一走,在学生实际走一走之后,让学生估一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1千米大约要多长时间?再想一想实际生活中大约是怎样一段距离。然后可以让学生量出1千米,看一看1千米外的物体,听一听1千米外的声音,走一走1千米的距离,实际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查查填填这一部分的教学,只是提供一个范例,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来安排。如果课堂中上网等查找不方便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中交流,除了书本上指定的内容要查找外,可以让学生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通过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这些资料是怎样查找到的,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千米和吨”是本单元的新知,要获得这一新知,必须在学习这一新知前,首先引导学生分别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说一说在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中,各是哪个单位比较大,哪个单位比较小;看一看1米的长,比划1米大约在多长,10米、20米、30米……50米、100米又有多长;说一说哪些物体重1千克,哪些物体是5千克、10千克、20千克……50千克等,为学习新知打下伏笔。

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也是学生学习新知好的生长点。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千米”时,除了教材上所呈现的场景外,可以结合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一些情景,如家乡附近学生比较熟悉的标示牌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千米”。教师在学生1千米有所了解后,可以假设不同长度的操场,让学生想想1千米应该各有多少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千米的长度。或者假设一起坐车外出旅游,请大家结合地图说说哪儿到哪儿是多少千米,哪儿到哪儿是多少千米……通过各种各样的例举,学生对“千米”的意义建构就会越来越深刻。

在本单元中,学生对“吨”的表象积累远不及对“千米”的表象积累多,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吨”这一知识时,必须充分设置各种学生比较熟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情境中理解大约什么样的情形是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吨的重量中又有多少个100千克等等,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吨”的比较准确的表象。注意:“第一印象”十分重要,首次感知要十分强烈深刻才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另一些情境巩固对“吨”的认识,并逐步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策略。

此外,通过课外的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引导,也是帮助学生不断建立知识生长点的好的办法。书上有这样的安排,如“你知道吗?”及“了解千米”实践活动等,都是为了完成“意义建构”,通过课堂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渗透必要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本文曾发表于《江苏教育》教学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