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叙事”——细数那些读经典的日子(一)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叙事,看起来是新生事物,其实并不新。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位“教育叙事”的高手,他的多部著作中就有不少经典的“教育故事”,值得我们去学习、研读与模仿。

应该是在80年代,我就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伟大的教育家,买到他的专著《给教师的建议》,当时这本书只有2角几分钱。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仿佛开了一扇窗,让我终于品尝到教育的芬芳,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包含激情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案例,把育人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一一描述出来,仿佛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内心。

我认真地读它,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可以说,它是我教育人生的第一位真正的“老师”,现在拿起这本书,真是感慨良多,浮想联翩……

作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1948年到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29个班级、共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10年学习期间的生活。根据大量的实际材料,分析了这些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成长过程,揭示了他们的知觉、思维、情感、兴趣、需要、意志的心理发展和言语的不同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比较多的是对后进学生的观察,而且往往将这种观察与教师教育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以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巴甫里克长达十年的观察、教育及对教师的引导,堪称经典的教育案例。

这孩子入学不久就被一些教师认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但苏霍姆林斯基却在这位学生与植物及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到“这孩子有一种觉察到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教师并没有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始终将巴甫里克视作“差生”。到了五年级,巴甫里克遇到了一位重视动手实验的植物学教师,“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教师说他“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教师的肯定,使巴甫里克的思维觉醒,他努力弥补过去荒疏的东西,他积极地进行一些高难度的栽培试验。他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了一名农艺师。(见“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说——

确实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这样,他们就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以下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都谈到的关于巴甫利克(有时也译作“帕夫洛”)的教育叙事──

四年级男孩帕夫洛的爷爷是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爷爷的勋章、奖章、奖状、嘉奖令是帕夫洛的骄傲,甚至他在教室里也挂着爷爷的肖像。可是帕夫洛很淘气,他把麻雀放在口袋里,在教学试验田干活时往女孩子脖领上扔青蛙……有一天放学时,帕夫洛急着要回家,等不及从教室门口排队走,就打开窗子跳了出去。老师把他叫回来说:“你去问问你奶奶,你爷爷在学校里,什么时候跳过窗户?要知道,他就在这个班里学习过。”

下星期一第一堂课刚开始,帕夫洛就举了手:“……你让我问奶奶……问爷爷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跳没跳过窗户……”

“奶奶怎么说?”

“她说,爷爷有一次因往教室里带麻雀,课后被留下了……他是由烟道爬到屋顶,又从屋顶跳到地上跑回家的。”

教室里一片寂静。孩子们以赞赏的目光看着教室墙上爷爷的肖像……

“奶奶还说,爷爷的语法也得了‘2分’……她说,我大概跟爷爷一样……”

吃惊的女教师透过孩子的眼神,看出他深藏在心里的得意感:爷爷都能从烟道爬出教室,而他只不过是跳了窗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位教师的教育手段是失败的。

他说:“一看到有的孩子用镜子射出的太阳反光、往教室里带小麻雀、向同班女学生的脖子上扔小青蛙,就用爷爷的英雄的事迹加以联系对照。这岂不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吗?”

他甚至认为:“如果有孩子或者少年得了‘2分’,这不应该与他的少先队工作、少先队的荣誉、少先队的尊严有任何的联系。”

“我们伟大的革命的红旗、少先队员红领巾、少年列宁主义者少先队员的称号,对我们的社会制度、人民、共产党和爱国主义的忠诚,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去珍惜的东西。提到这些东西时,决不能把它变为漂亮的词句到处去说。决不能把神圣的东西变为辅币。”

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而且有现实的意义。当神圣的东西被当成辅币时,它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成为庸俗的东西。你再说它是神圣时,就会被认为是假话、说教。特别是当孩子们看到一些大人们整天使用这种辅币去兑换别的东西时,就会对神圣的东西产生怀疑。(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