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消除孩子的“胆怯”支招——谈谈“阈限”处置法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人是需要理解的。理解是什么?理解是建立在体验上的一种心灵对话。

孩子是情感的存在物。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感体验。——朱小蔓

很多家长朋友,才会碰到孩子“胆怯”的事情。比如,孩子会特别怕一种动物(蛇、青蛙、老鼠、猫……)或意象物(妖怪、鬼、某人……),或者特别不敢去某一地方或某一场所等。

孩子们对某些东西,孩子们产生“胆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一是与遗传有关。专家们通过研究相信胆怯是因为孩子遗传了父母的一些生物因子。

二是来自于童年经验。小小年龄的孩子因为亲情被剥夺、搬家、父母离异、亲人或动物死亡、转换学习场所等,孤独地生活在隔离或拘束的环境中,又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关注与心理调适,最终会促成孩子的胆怯。

三是媒体或书刊的影响。因为看了某一动画片、某一本书,或者听了某人讲的鬼怪故事等待,也会不由自主地对某些东西产生畏惧、胆怯。

四是与外界交往交流甚少。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对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联系少,缺乏交往经验;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婴幼儿大多数被关闭在室内,缺少学习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胆怯。

五是父母的态度。有的父母只要孩子有一点什么问题,就要横加阻拦,或者加以斥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抑制,自然变得唯唯诺诺,畏畏缩缩,产生怕这怕那的情形。

就拿我女儿来说,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带她到单位去玩的情景,那时她3岁多。她非常胆怯怕生,一直是拉着我或者她妈妈的衣角(我爱人也在同一学校工作),如果我们俩同时去给学生上课,她就大哭,非跟着一个走不可,没办法只能其中一个调课。

据我分析,她的胆怯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因为我们父母的性格比较内向;二是出生后父母的亲情给予太少,主要由老人带着她长大的,跟外界接触较少。

面对胆怯怕生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我认为最主要的父母要有一副十分宽容的心态,同时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鼓励孩子去与别人交流交往,让孩子在交流与交往中建立自信,学会做人与做事。

还是拿我的女儿来说吧,打那以后,我总是利用工作之余,让她多与同事接触,与其它大一点的小孩玩耍,由于在这些场合中,大家一般对她都比较热情,因此孩子十分安全感,自信心渐渐地建立起来了。不久与一个同事混得特熟,竟然同意到那位同事家去过夜,哈哈,这可是第一次啊!我就十分放任了一次,让她去了。可是,长夜难熬,下半夜竟然因为想念爸爸妈妈,哭着闹着要回家,害得那位同事半夜送回来。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有责备她,而是在继续有这样的机会时也不放弃,继续放手让她去与别人交流交往。

大概在女儿89岁左右时,她已经能够见来客主动问好,能一个人去外面做一些小事情(比如去商店购买小物品、换零钱、自己去书店里买书等),也会主动邀请班上的好朋友参加她的生日会,变得十分落落大方了,虽然还有些女孩的害羞(其实这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女孩还是像个女孩较好,害羞并不等同于胆怯,女孩还是要有所矜持才好吧),但我已经比较满意了。

对于孩子怕小动物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处置呢?

这里从一个心理学概念说起,这样概念叫“阈限”。

综合多个网页查询,现解释如下——

“阈限”,亦称“感觉阈限”。感受性衡量指标。感觉器官感知范围的临界点的刺激强度。包括感官能感知的刺激强度和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异,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由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的差异引起。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相应的感觉变化。每种刺激若按能量的大小排列,可组成一个刺激系列。其范围可从零开始一直延伸到无穷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是呈反比的,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高;反之,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

此外,“阈限”还应用于美学领域与社会文化的研究之中。

我们现在举个例子,通俗一点来说吧。

比如,一个孩子特别怕猫。只要一看到猫,就会大声叫嚷“我怕!我怕!”,甚至躲在父母的身后,连眼睛都不敢直视。

怎么办呢?我们就把猫放在他远远能看到的地方,然后让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在跟猫玩得很开心。这样,因为“刺激量”小,不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害怕的体验;同时,因为有其他小朋友也在跟猫一起玩,又能调动他对猫的兴趣。

一段时间后,我们把这个场景,放得近一些,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能够接受,就这样坚持下去;如果不能接受,就再放得远一点……能去三番五次的调整、尝试、再调整、再尝试……也许孩子就会慢慢喜欢上猫也是说不定的!

在这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耐心,要鼓励,不要反面暗示,而是正面诱导。

这让我想起教女儿儿时游泳的事。

女儿很小的时候,回老家。正好是夏天,我想带她到小河里去游泳。她看着满满的河水,吓得不得了。我硬要抱她来到小河边,她死命挣扎,急得乱跳……

怎么办呢?

我于是请来邻家几个大大小小的男孩女孩,我做孩子王,带着他们到小河里去戏水。河水不深,我们在小河边打水仗,互相泼水,玩得热火朝天。我叫妈妈把她放在小河的远处一点的地方,看着我们热闹;然后悄悄地把距离近一点,再近一点;如果发现女儿感觉上有抵触或反应,就再远一点……

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多次,终于女儿来到了小河边了!于是,我们就向她向上泼水,看看她的反应;渐渐地,女儿也开始还击,向我们向上洒水、泼水,我们几个就向河中间游去,女儿也跟着下了河……

最终的结果,大家应该猜得到了:女儿终于被我们一伙“拖下水”了!

【总之一下】

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科学”、“民主”的态度。所谓科学,就是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弄清问题的成因,对症处置;所谓民主,就是要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看待,不强求,不命令,不武断,不急迫,慢慢来,终有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