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情感投放的“近距离效应”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烹调“成功”的秘方是把“抱负”放在“努力”的锅中,用“坚韧”的小火炖熟,再加上“判断”作调味料。——卡耐基

越成熟的稻子,头会越低。它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多地为别人付出。——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

阿德勒在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判断儿童是否成长的一个有效标准,就是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因为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社会情感的强弱是儿童能否猜得正常成长的关键性因素。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理想的学校可以完全充当世界与家庭之间的媒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传授生活的学问与生活的艺术的场所。

可是现实又是如何呢?一方面是现行学校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另一方面有很多并不重视儿童的社会情况问题。之前我在微信公众号文章《当我与学生交流时,我更确信“教育性理解”的重要》《移情倾听:教育性理解的一种》两篇文章中已经说到了“社会情感”的重要,也建议通过“教育性理解”、“移动倾听”等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情感。

本篇则重点说说“情感投放的近距离效应”。

对孩子的情感投放,有许多技巧可言。在情感的触发、情感的表露、情感的视角上就充分发挥近距离效应。

 触发上的近距离──敏感细腻

教育无小事。在对孩子的过程中,切不可粗心大意,不能错过每一次情感教育的机会,应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分析,处处留心,保持与孩子的近距离。对孩子的点滴变化都应有所感触,见微知著,于平淡处品出“绚丽”,于无声处听出“惊雷”,从而敏感、准确、及时地做出自己情感的对应。

由于学校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会使这些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如果父母没有告知过儿童他们应该怎样和别人相处,那么,孩子在入学时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他们也因此被视为孤僻的怪孩子,这种歧视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初始的孤僻倾向。他们的成长由此受到压抑,并发展成为问题儿童。人们常把问题的出现归咎于学校,其实,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

因此,对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都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给予恰当的、相应的情感评价,使孩子感受到一种体贴入微的情怀,明白自己是家长情感世界中的平等一员,从而接近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加了孩子的自尊、自豪感,使孩子和家长合拍,主动接受教育和陶冶。

● 表露上的近距离──灵活生动

不苟言笑的故作深沉,或是皮笑肉不笑的刻意迎合,不但不能镇住孩子,反面使孩子感到厌烦,不愿与家长接触、交流,敞开心扉。这样,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情感格格不入。

反之,如果平常家长情感表露丰富,举止神态活泼大方,表现出一种和蔼可亲的魅力,就会激起孩子的亲近感、爱慕感,进而使孩子产生一种了解、探知、投入家长情感世界的愿望,乐于跟家长进行交流,愿意听从家长的教导。

如果儿童刚进入学校就遭遇失败,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与其说是知识教育的失败,不如说是心理教育的失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出儿童逐渐地失去信心,取而代之是气馁的情绪。

所以,我们在学校、家庭中要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情绪,让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有活力、有信心,这样发展起来的社会情感就是成功的。

● 视角上的近距离──宽泛开阔

家长不仅在学问上要广闻博学,而且在情感上也应多方涉猎,在各种事物面前都能引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那种待人漠不关心,遇事不闻不问,心如一潭狭隘、封闭的死水,从不为外界所动的“冷血动物”,是与一个合格的家长格格不入的。

家长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喜一忧都要郑重地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不可有任何的漠视和淡忘。家长要和孩子打成一片,与孩子在广阔的情感世界里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形成心理共鸣,让孩子感到家长是可敬可亲、无任何情感距离。

人格的统一性隐藏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每一个个体都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所塑造的。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阿德勒语)。

但是,他却不能称为一个画技精湛的画家,也不会对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产生完整的认知。所以每个老师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时时关注、关心儿童的社会情感,让他们的情感、情绪得到最佳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