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呵护好每个孩子的“内在小孩”——读《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以说,孩子一生的命运在父母手中。——教育家斯特娜夫人


最近本人把三本书放在一起进行阅读,这三本书是:

1.[美]约翰·布雷萧著,傅湘雯译. 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3;

2.[奥地利]阿德勒著.王童童.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11;

3.[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著.黄姝,王婷一译.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5。

三本书似乎不约而同地说到人的成长历程都与童年十分相关,都与原生家庭十分相关。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善,一个人的社会情感是否积极,一个人的人生事业是否成功,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中找到成长的密码,找到不成功的答案。

下面说是主要是第一本书的感悟。其他书,后面再说。

谁的成长历程毫无瑕疵?谁不需要有更多滋润与能量?谁的自我肯定恰到好处,既不缺失过度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接触自己内心脆弱、真实而又极具创意的小孩,亲手领他长大起来……

内在小孩是什么?

那是源自儿时经验而存于我们之内的一个心理实体,既是心理实体就不是物理性的存在而是心理性存在,是一些情绪经验与需要的组合,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与当年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而具有个人特色地存于记忆当中,不止是知识性的认知系统里,还会情绪性地记忆于神经系统与身体之中。

成长是一生的事,追寻、接触、关照内在的小孩也是持续进行的事,不要操之太急。在着眼于内在世界、情绪取向、过去经验之时,也要不疏忽了眼前的外面世界,也能运用理性功能来平衡自己的现实生活,才是内外兼修、情理并重的生活方式。

古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看来十分有道理。我们一定要在童年就帮助孩子们孕育好“社会性情感”,同时又要在长大成人呵护好“内在的小孩”,让良好的情感陪伴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