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好文!!血糖稳态的“定海神针”是谁?邹大进教授一次讲清了

 尚振奇 2020-07-19
“只有知道了这个更高层次的'幕后黑手’,才可能知道高血糖这个表面现象从何而来。”

近日,邹大进教授来到《医学界》与同行们进行了一场课程分享。邹大进教授讲课的主题为“葡萄糖激酶(GK)在血糖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邹教授在讲课前阐述了他分享的动机,他说:“葡萄糖激酶(GK)在血糖稳态中的作用,应该融入到我们稳定血糖的概念中。”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邹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知道高血糖的原因有8种,这8种原因背后,有没有更高层次的控制着它们的'司令部’呢,这个问题在过去是不十分清楚的。”
 
(糖尿病“八重奏”示意图)
 
“只有知道了这个更高层次的'幕后黑手’,才可能知道高血糖这个表面现象从何而来。”——这,就是这次讲课的由来。
 
邹大进教授在讲课中形容葡萄糖激酶(GK)是血糖稳态的“定海神针”,是血糖调控的“司令部”、“总指挥”,那葡萄糖激酶(GK)到底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调控血糖的?
 
且听邹教授讲解。


葡萄糖激酶(GK)在血糖调节中的

作用就像乐队指挥

葡萄糖是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能量来源,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是一个复杂又精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功能蛋白——己糖激酶(hexokinase,HK)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K家族在人体细胞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将从血液中进入细胞的己糖(通常是葡萄糖)磷酸化为人体能量代谢的关键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HK能够磷酸化一系列己糖底物,但对特定己糖有明显偏好。这一磷酸化工作十分重要,葡萄糖利用的所有主要途径都依赖于这一工作来启动,并且,HK还可维持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所需的梯度浓度,从而影响细胞内葡萄糖通量的大小和方向。
 
葡萄糖激酶(GK)是己糖激酶(HK)家族的一员——己糖激酶IV (HK-IV), 它是能量和糖代谢中的关键酶, 分布在人体的肝脏,胰岛、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等多个脏器系统。
 
葡萄糖激酶(GK)发挥着葡萄糖传感器的作用,它能感知葡萄糖的浓度,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改变构象,与葡萄糖结合,变化自身活性,通过调节控糖激素的释放和糖原合成来维持葡萄糖稳态。

葡萄糖激酶(GK)构象改变示意图

 
邹大进教授形容这种构象改变为“像河蚌一般”,当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激酶(GK)的构象像河蚌闭合时的蚌壳一样减小夹角,将葡萄糖紧紧夹住,使葡萄糖与葡萄糖激酶更加紧密地结合,葡萄糖激酶活性得到强化。
 
1927年,Grafe 和 Meythaler提出葡萄糖本身是一种激素,而葡萄糖激酶(GK)就像葡萄糖的受体,通过感受葡萄糖的浓度,来调节血糖调控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邹大进教授提出了一种比喻,他说,葡萄糖激酶(GK)做为血糖传感器在血糖稳态调节体系中,就像交响乐队的指挥家,乐队要演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需要指挥家正确的指挥。如果指挥家表现良好,能正确的安排小提琴、大提琴、小号等等的演奏时机和配合,奏乐就能成功;如果指挥家缺乏这些能力,乐队奏出的交响乐将杂乱无章。
 
葡萄糖激酶(GK)“指挥”各器官组织调控血糖示意图
 
邹大进教授进一步解释,葡萄糖激酶(GK)作为血糖调控的“总指挥”,对身体各相关器官组织的“指挥”调节也如乐队指挥一般:当葡萄糖浓度大于5.5mmol/L,葡萄糖激酶(GK)感受到葡萄糖浓度升高,“指挥”β细胞分泌胰岛素,“指挥”α细胞减少胰高糖素的分泌,进行血糖调控;当葡萄糖浓度小于4mmol/L时,葡萄糖激酶“指挥”α细胞提高胰高糖素的分泌,下达给葡萄糖生成和储备器官,促进葡萄糖合成和肝糖输出,避免低血糖;葡萄糖激酶(GK)在肝脏中也进行着维持血糖稳态的工作,根据葡萄糖浓度变化调节肝糖原的合成和转化。另外,在肠道中,当葡萄糖浓度大于5mmol/L时,肠道L细胞中葡萄糖激酶(GK)感受到葡萄糖浓度后做出的“指挥”肠道会分泌GLP-1;在大脑中的葡萄糖激酶(GK)同样也会参与血糖的调控。
 
邹大进教授总结,在葡萄糖激酶(GK)这个优异的“指挥家”的“指挥”下,各种调控血糖的器官和组织发出了完整的“和谐音”——将血糖调控到正常的状态,维持血糖稳态。所以,血糖的稳态调控,有赖于葡萄糖激酶(GK)功能的正常,如果葡萄糖激酶(GK)这个葡萄糖传感器不正常,后果将会很严重。
 
“葡萄糖激酶(GK)在血糖稳态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邹大进教授指出,这个核心作用类似于空调中的温度传感器,传感器感受到室温超过设定阈值,传递升温信息,空调开始制冷,使得室温维持在设定的阈值范围内。葡萄糖激酶(GK)通过同样的原理,感受葡萄糖浓度的变化,传递葡萄糖浓度变化的信息,让各调控血糖的器官和组织发挥调控功能,将血糖维持在4-6.5 mmol/L这个狭窄的阈值内。
 

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激酶(GK)怎么了?


2型糖尿病患者中,葡萄糖激酶(GK)表达量下降或受损,使得它接收葡萄糖浓度信号的能力下降。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中葡萄糖激酶(GK)mRNA表达下降,使得胰岛素分泌失常。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肝细胞中葡萄糖激酶(GK)的表达量同样也明显降低,肝细胞中葡萄糖激酶(GK)表达量下降的幅度与空腹血糖升高的幅度呈现对应关系——葡萄糖激酶(GK)表达量越低,空腹血糖越高。
 

葡萄糖激酶(GK)是胰岛调控血糖的有力武器


胰岛素的释放机制是β细胞调控血糖中的重要环节,葡萄糖激酶(GK)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血液葡萄糖浓度升高,葡萄糖通过转运蛋白转运至β细胞内,此后的第一步也是必要一步即为葡萄糖激酶(GK)对葡萄糖的感知和葡萄糖激酶(GK)的激活。
 
葡萄糖激酶(GK)激活后将葡萄糖磷酸化为G-6P,G-6P进入糖代谢过程,产生ATP,细胞中ATP/ADP的比值升高。对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外流的K+减少,细胞膜去极化,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细胞内Ca2+浓度上升从而促进胰岛素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
 
对于这一过程,邹大进教授评价道:“整个机制非常精密,因此这种调控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
 
因此,葡萄糖激酶(GK)一旦受损,β细胞将对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视而不见”。
 
“β细胞此时就像一个盲人一样,看不到血糖升高,也不采取行动。”邹教授继续采用此前的比喻,“音乐会的指挥家聋了盲了,对大提琴、小提琴、小号等都能不正确指挥,整个乐团会发出明显的杂乱无章的声音。”
 
研究显示,葡萄糖激酶(GK)表达量下降,葡萄糖代谢功能降低,相比正常人群,葡萄糖激酶(GK)损伤的患者对葡萄糖敏感度下降,胰岛素分泌率降低。
 
“这是一个过去我们没有弄清的问题。”邹大进教授提示,“过去,我们只知道T2DM患者的β细胞对葡萄糖的信号不敏感,不能及时分泌胰岛素,但原因何在我们过去并不清楚。现在清楚了,是由于葡萄糖激酶(GK)受损,才使得β细胞对葡萄糖浓度的上升不敏感。”
 
葡萄糖激酶(GK)同样参与α细胞中抑制胰高糖素释放的机制。在α细胞中,血糖升高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体2(GLUT2)转运进入α细胞,葡萄糖浓度上升GK激活,将葡萄糖磷酸化,生成G-6P。随着GK介导的糖代谢发生,ATP/ADP的比值上升,导致K通道关闭和膜去极化。膜去极化导致参与动作电位发放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的失活,动作电位幅度降低,抑制介导Ca2+内流的P/Q Ca2+通道,Ca2+内流减少,从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研究显示,葡萄糖激酶(GK)受损,导致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葡萄糖激酶(GK)受损,就指挥不动α细胞,胰高糖素无法正常分泌,”邹大进教授分析,“只有葡萄糖激酶(GK)正常,α细胞才能正常的分泌胰高糖素,接收正确的指挥,正确的提高和降低胰高糖素的分泌。”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葡萄糖激酶(GK)既调控β细胞,又调控α细胞,是胰岛与高血糖、低血糖对抗的有力武器。”邹大进教授这样总结。
 

葡萄糖激酶(GK)在肠道和肝脏中的作用

肠道L细胞和K细胞都含有葡萄糖激酶(GK)。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GK通过调节葡萄糖磷酸化使K通道关闭和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引发的肠道GLP-1释放,与葡萄糖激酶(GK)在β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类似。
 
肝脏是人类糖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在空腹情况下,肝脏会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用于供能,当我们进食后,葡萄糖升高,肝脏又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起来,以备空腹时葡萄糖下降,用于维持血糖稳态。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依赖于葡萄糖激酶(GK)的浓度和功能,葡萄糖激酶(GK)正常时,糖原合成和分解是一个平衡的过程,”邹大进教授指出,“如果葡萄糖激酶(GK)受损,肝细胞中的糖原合成和分解平衡将会被打破,肝糖原的糖异生大量发生,肝糖输出将会启动。因此,肝脏中的葡萄糖激酶扮演着糖代谢中十分重要的角色。”
 
邹大进教授举例:MODY-2患者[葡萄糖激酶(GK)因发生抑制性突变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浓度高于葡萄糖激酶(GK)正常人群,葡萄糖代谢受损,且肝糖原合成量远低于正常人群。这表明葡萄糖激酶(GK)受损,肝细胞葡萄糖代谢和肝糖原合成降低。
 

葡萄糖激酶(GK)是维持人体

血糖稳态的“定海神针”

邹大进教授指出,葡萄糖激酶(GK)作为葡萄糖传感器,维持人体血糖稳态中发挥着“定海神针”一般的核心作用。
 
他总结道,葡萄糖激酶(GK)通过网络化的调控,使大脑、肝脏、β细胞、α细胞、肠道L细胞、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都协调起来,维持血糖稳态。
 
葡萄糖激酶(GK)血糖稳态调控网络示意图
 
邹大进教授进一步强调:“过去我们所知的'八重奏’当中,有7个受到葡萄糖激酶(GK)调控。仅有肾脏葡萄糖重吸收不受葡萄糖激酶(GK)的调控。”
 
“当我们认识到葡萄糖激酶(GK)在这8种因素中调控7种,我们就能明白葡萄糖激酶(GK)在血糖调控中是一个关键的'指挥者’。”邹大进教授风趣的打了个比方,“指挥者不能思路混乱,也不能行动混乱。就像在解放战争当中,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就在于蒋介石出现了混乱,蒋介石一混乱,下面就全败了。所以国军800万军队,被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给全部歼灭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葡萄糖传感器这个'司令部’,真的不能损坏。”
 
打完比方,邹大进教授再次强调,葡萄糖激酶(GK)直接调控的有β细胞、α细胞、肠道L细胞、肝脏和大脑这“5重奏”,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葡萄糖代谢也间接受到葡萄糖激酶(GK)的影响,仅有葡萄糖在肾脏的重吸收不受葡萄糖激酶(GK)的调控。
 
“5个'直接’,2个'间接’,共有7个关键因素受到葡萄糖激酶(GK)的调控。”邹大进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因此,可以说葡萄糖激酶(GK)损伤是血糖失衡共同的'始作俑者’,是血糖升高的'幕后黑手’,值得高度关注。”
 

  小结  

邹大进教授最终对这次分享进行了小结:

邹大进教授

葡萄糖激酶(GK)是葡萄糖代谢的关键酶,其所起到的最高作用是传感葡萄糖浓度水平,即发挥葡萄糖传感器的作用。人体血糖稳态的调节由葡萄糖激酶(GK)通过“八重奏”中的“7重”调控。
 
葡萄糖激酶(GK)在人体血糖稳态调控中起核心作用,这个核心作用一旦受损将导致血糖稳态失衡——8个因素中的7个都受到葡萄糖激酶(GK)调控,一旦葡萄糖激酶(GK)受损,7个因素将全部混乱,这样的混乱很难协调。

对于这样的情况,临床上要怎么办呢?邹大进教授分享了他对药物治疗的思考和展望:

邹大进教授

尽管现在有如此多的降糖药物,但没有一个从源头去“治理”混乱,没有从中枢“指挥机关”来解决问题,所以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正在成为核心的恢复血糖稳态的治疗手段。这个治疗手段也可成为我们血糖稳态的“定海神针”,今后将有更多的临床证据展示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更多的临床表现和作用。
专家简介

邹大进 教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2017年首届国之名医;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第一至第四届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上海医学》副主编;

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等;

著有《实用肥胖病学》、《你能战胜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等专著;

曾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1999-2013);

曾任中华医学会第六、七、八届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09-2018)。




作为全球第一个在研全新机制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期待着拥有一个富有意义和创新的中文商品名,基于此,更是发起了“这个名字是由作为医生的您来拟定”的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