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史:郑庄公掘地见母,黄泉相见之始末

 乇三千 2020-07-21

因史籍资料的缺失,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争议之处,比如今天的主人公,郑氏三公的集大成者郑庄公,关于他的名字就有争议。

郑庄公本名郑寤生,庄是他的谥号,即死后根据其生平功绩而做出的简略的评价。而后面的“公”这个称呼并不完全正确,郑寤生的爵位是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应该称他为郑伯。而之所以叫他郑庄公,只因“公”是当时对诸侯死后普遍的尊称。当然,正如我们大部人所了解的“礼崩乐坏”,到东周时期,尤其是后半段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僭越行事,一些周王室的礼仪就就开始乱套了。

春秋时期起名字有个习惯,即根据出生时的状况起名,比如胎记、长相之类,这个方式在当时叫做“信”,其他还有义、象、假、类等(以后有机会我会整理一下)。郑寤生这个名字,就是用“信”的方法起的。

寤(wù),有说梦话的意思,但古语又通牾(wǔ),有逆的意思。所以,对郑寤生名字的由来,史学界就有了两种说法。其一,是因为母亲睡梦中生下了他,所以叫寤生;其二,是因为生产时先出的腿(正常胎儿先出头),是逆着生出来的,所以叫寤生。总之,郑寤生的出生,造成了其母武姜的难产,所以武姜觉得他不吉利,从小就不喜欢他!而这,也造成了后面一系列故事~

危机中的幸运,郑寤生继位

郑寤生有个弟弟叫段,长得英俊潇洒一表人才,所以武姜很喜欢他。

平常人家父母喜欢小儿子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最多争风吃醋,家里矛盾多些。但到了帝王之家就会出大问题!周代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传给大儿子,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后代争王位引起内乱。如果引起内乱,轻则家庭不睦,重则导致国家战争!

但是武姜没有这个觉悟,因为单纯地喜欢段而讨厌寤生,她就一直在郑武公身边吹枕边风,想让他立段为世子(未来继承人)。好在郑武公掘突也是个人物,毕竟辅佐过周平王东迁,对传统礼仪比较看重,于是对这件事表示了坚决反对。

就这样,公元前543年,当郑武公薨逝后,14岁的郑寤生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了郑国的国君。而这一切看似顺理成章,实则非常幸运!幸亏郑寤生有个英明的爹郑武公,否则幼子夺嫡的场景很可能发生在郑国。

但是,即便顺利继位,郑寤生的来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以下事件,是在20多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因史籍资料欠缺,所以没有具体时间点)

星星之火的危机,从段到京城大叔

14岁的郑寤生,自小受到母亲的冷落,所以非常渴望母爱。而武姜,也是抓住了这点。她不停在郑寤生身边诉苦,大概如“你看你弟弟段,和你同根,你做了大王,而他却什么也不是!你该给他封地,让他得到更好的待遇,这样为娘也就放心了!”这般~

寤生无奈,为了取悦母亲,便在母亲的“唆使”下,把仅次于都城的京邑封给了段。而段,因在郑国的权势仅次于郑寤生,便被人们叫做“京城大叔”。虽然被称为“大叔”,但此时的段最多也只有十几岁。

当时的城市,是按照城墙周长大小来确定规模的。而城墙的尺寸,在当时用雉表示,比如郑国国都就是300雉。按照郑国的规矩,封地是不能超过国都三分之一的,也就是不能超过百雉,这为的是防止手下人势力坐大,威胁国君地位。

而段成了京城大叔后,便恃宠而骄,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一再扩充城墙的围度,甚至吃掉了周围的两个边邑。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郑国众大夫的不安和不满,大夫祭足屡次向郑寤生进言,都被郑寤生敷衍过去了,用的都是同一句话“这点小错误,即使惩戒他了,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着瞧吧”~(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郑伯克段于鄢

一年年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段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渐渐暴露,加上武姜这个安插在郑寤生身边的内应,段便迫不及待开始了他的表演。而此时的寤生,也上演了一场将计就计的好戏。

公元前722年,这一年,段的兵车人马早已准备妥当,便和武姜商量好了来个里应外合,打算一举攻下国都,继承王位。

而这年,郑寤生也已经30多岁了,心智可谓相当成熟。他早已察觉武姜内应这回事,并且截获了他们的秘密计划。于是他将计就计,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在段攻打都城的时候,派人拿下了段的老巢京邑。

段攻打国都不成,又听闻自己的京邑被拿下了,便逃亡到了鄢。最终,在寤生大军围攻下,段不得已逃到了共国。

赶走段后,郑寤生便没脸再见自己的母亲武姜,虽然她合谋段谋国,算是罪人,但身为寤生的生母,杀了她又太无情。于是郑寤生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便把她囚禁在了颍地。

掘地见母

前面讲了,郑寤生因为从小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可谓极其缺乏母爱。虽然现在的郑寤生已过了而立之年,但从心理学讲,童年时期欠缺的,永远都是不可治愈的心病。而且身为一国之君,一举一动都要作出表率,赶走弟弟,囚禁母亲这样的事,虽然合法,但不合情,于国家建设是不利的。

于是,在放出“黄泉相见”的狠话后不久,郑寤生就后悔了,而且一度因此事闷闷不乐。上有所喜好,下必有回应,于是,几经辗转,此事便传到了颍地。

颍地的地方官叫做考叔,因封于颍地,便名为颍考叔。

颍考叔听闻此事,便前往拜见郑寤生。郑寤生大概也猜到了颍考叔的来历,便设宴请其吃饭。

席间,颍考叔把郑寤生赐给他的肉悄悄留了下来,郑寤生问他,他便答“因家母没吃过国君赏赐的肉,想拿回家给母亲吃”,由此引出了关于郑寤生母亲武姜的话题。

郑寤生说:“你有母亲可以侍奉,而我的母亲却因我一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导致今生不能相见,何其痛苦啊~”

颍考叔早有打算,便将自己的计谋一五一十说予郑寤生,郑寤生听闻大喜,两人把酒言欢,不在话下~

次日,颍考叔便返回颍地准备。他按照郑寤生的誓言,在地下挖了一个通道,里面弄了一个水池,名曰“黄泉”,并安排郑寤生和武姜在此相见。如此,算是圆了郑寤生“黄泉相见”的誓言~

在这个“黄泉”中,郑寤生和其母武姜摒弃前嫌,和好如初!

郑寤生有感而发:“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成语“其乐融融”的出处)

武姜也趁机说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

于是,两人挽手走出隧道中,以母慈子孝的面目重见于世人。

自此,郑庄公以仁孝治国,国力日盛!而颍考叔,也因此事有功,成了郑寤生的左膀右臂。但是,成了国君面前的红人却不见得是好事,因为颍考叔最后,死的可谓莫名其妙......

小结:

对于郑庄公,人们一直觉得是他故意放纵其弟弟段,从而导致段膨胀过度而身败名裂。因此,郑庄公也一直被定位成一个老谋深算,践踏亲情的形象。但从历史资料,尤其是从时间点来看,郑庄公恰恰是个非常注重亲情孝道的人,而他的老谋深算,也是“克段”的成果,而非起因。

郑庄公继位时才14岁,这时的段最多也就十几岁,庄公对段的放纵,初衷肯定不是刻意让其膨胀,而是遵从母命,甚至说不定有点纯真的兄弟之情。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段的愈加放肆,随着众官员的不断提点,经过二十几年的明争暗斗,郑庄公也渐渐变得老谋深算,才完成了“克段”这件事。而也正是这段历练,成就了郑庄公的“春秋小霸”。

所以,想看清历史真相,不止要了解史实,更要能分得清楚因果关系。

网图侵删,参考资料:《左传》《史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