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化古籍保护 修复古籍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21

  12月26日,四川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新馆将正式开馆。珍贵典籍展将作为开馆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开馆当天和大家见面,这也是四川古籍保护的一次成果展示。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线装文献约65万册。其中,善本古籍约6万册,以明代版本为主,包括清初、中期版刻和稿本、抄本,主要是四川地方志书谱牒、历代川籍学人著述、中医典籍、佛道藏文献和清代以来四川版刻书籍等。


《洪 武 南藏》(明洪武刻本)

  重点单位联合古籍保护

  省图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07年底经省编办批复正式挂牌成立,属于全国最早挂牌成立的古籍保护单位之一。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后,全省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宗教等系统共81家古籍收藏单位进入平台。为推进古籍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省古籍保护中心每年召开由具有古籍藏书的各市(州)图书馆、古籍藏量较大的县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共同参加的全省古籍工作会议,布置安排古籍普查相关工作任务。迄今,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达到3.7万多条,其中四川省图书馆3000余条。

  四川省古籍藏量较大、善本较多的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单位参加国家古籍中心组织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共计216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编纂的《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也于2012年初成书,共收录全省珍贵古籍名录373种,编写提要式说明,有利于公众增进对全省古籍的了解和利用。

  2013年,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古籍保护单位评审活动正式启动,前后历时将近一年时间,全省36家单位参与,涉及公共馆、高校馆、博物馆、宗教、档案馆等系统。最后,经省政府通过并公布的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有14家,省级古籍保护单位12家。


《花间集》(汤显祖点评明代刻本)

  古籍保护的厚度和广度

  在修复保护古籍的同时,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一直着力于古籍项目的研究。“四川省科技古籍文献题录数据库(一期)”正式立项并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有30余家单位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并收集大量科技类古籍文献资源,填补了四川省科技古籍文献研究的空白。目前正准备出版结题。民国宋育仁《四川通志》整理出版项目立项并展开整理工作。此项目将未正式出版过的《四川通志》出版,让世人了解此项工程并可展开多项研究工作。2015年8月已正式出版。“四川省古籍文献资源调查分析”正式立项并展开相关工作,此项目将进一步摸清四川古籍文献资源分布现状,为下一步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参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珍贵古籍名录题跋整理项目:将该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题跋进行整理,并已报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11年6月20日,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召开了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专家组藏文组成立暨第一次会议。专家组组长由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担任,成员由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出版社、阿坝州编译局、四川省广播电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组成。

  之后四川省古籍中心出资50万元,用于部分藏文古籍的再造出版;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请并在北京召开藏文古籍专家论证会,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资助出版部分《雪域文献宝典》的藏文古籍。


《华阳国志》(明嘉靖刻本)

  修复古籍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省古籍中心成立后,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了《古籍藏品交接管理制度》、《古籍修复质量验收标准》、《古籍修复室安全责任制》、《古籍修复室应急预案》等文件,为保障古籍修复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利用专项经费先后配置了古籍修复用纸浆补书机、修复台、超低温冰柜、空气洁净屏、压平机、显微镜等。使过去古籍修复完全纯手工的状态有了很大改观,修复条件更加科学化和正规化,对引导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古籍修复起了很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此外,四川省持续派遣省图及四川大学图书馆、草堂博物馆等单位修复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对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修复技艺和理论知识,培养修复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为解决四川省古籍保护、修复专业人员队伍匮乏问题,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07年12月举办第一期全省古籍普查培训班,就古籍普查登记、古籍鉴定、古籍定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2008年10月举办四川省古籍修复培训班,就古籍修复知识和技能、古籍破损定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2009年10月承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第十一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共80余人参加培训。2015年6月举办第二期四川省古籍编目培训班,培训40余人次。

  此外,省古籍保护中心还积极组织四川省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200余人次参加国家中心举办的全国古籍普查、编目培训班等的培训学习。为四川省的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培养了基本的专业人员队伍,为全省古籍普查的正式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