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这 4 个问题,轻松读懂血栓弹力图

 阿丘8ubc3jh408 2020-07-21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一种监测全血凝血状态的方法,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TEG 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成分输血和相关药物使用、多种情况下即时的凝血监测、预测静脉血栓风险等。

为什么做 TEG?

完善 TEG 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凝血状态进行个体化管理,进而预测血栓和出血风险,指导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的使用及临床成分输血等。TEG 的主要监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报告单长啥样?

分两部分:① 检测数据及血栓弹力图报告;② 报告的解读提示。

检测数据及血栓弹力图报告
报告的解读提示


结果如何解读?

由于血栓弹力图监测的是凝血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因此要了解血栓弹力图必须先掌握凝血过程。

1
凝血过程:

包括 3 个阶段:凝血启动、血凝块形成和血凝块溶解(纤溶),前两者统称为血液凝固。

1)血液凝固过程



2)血凝块溶解(纤溶)过程


注:
① 纤溶抑制物: 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PAI) 和 α2 抗纤溶酶 (α2-AP)。
PAI:主要有 PAI-1 和 PAI-2 两种形式。PAI-1 与 t-PA、U-PA 以 1:1 比例特异性结合,使其失活,同时激活 PLG。
α2-AP:由肝脏合成,与 PL 以 1:1 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 PL 活性;FXIII 使 α2-AP 与纤维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减弱了 PL 对纤维蛋白的敏感性。
α2-巨球蛋白:抑制纤溶酶,也可抑制凝血酶、激肽释放酶等。
C1 抑制物(补体 C1 抑制物):抑制激肽释放酶和 XIIa 对纤溶酶的激活。
②PL 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 X 片段、Y 片段及 D、E 片段;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 x'、Y'、D-D、E' 片段。上述所有的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2
TEG 基本简介

血栓弹力图可以监测凝血的整个过程(除血管内皮因素外),其检测内容为:血凝块强度的变化及时间,包括血凝块形成的速率(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血凝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稳定性(血凝块溶解)。

3
基本参数:R、K、α、MA、EPL、LY30

1)基本参数示意图:


2)基本参数的临床意义:

3)TEG参数及临床意义小结


4)不同 TEG 图形的例子

TEG 的临床应用

解决了上述 3 个问题,我们对 TEG 已有基本了解,但要顺利解读,我们还差一步,即需要解读方法。

根据 TEG 跑图顺序,本人总结出解读「一条时间线,先总后分」法,即先看凝血指标中 CI 值(凝血综合指数),明确是低凝、高凝还是正常状态,再按时间顺序各个解读(R、K、α、MA),最后看纤溶指标(EPL、LY30)。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


解读顺序:「一条时间线,先总后分」法:
1. 首先解读出上述各参数的意义:
1)先看凝血指标
① 先总:CI 值 -7.6 低,考虑低凝状态;
② 后分:
R 值 6.1 min 正常,代表凝血因子活性正常;
K 值 6.3 min 偏高,代表纤维蛋白水平低或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处于低凝状态;
angle 角 44° 偏小,代表纤维蛋白水平低或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意义同 K 值;
MA 值 26.5 mm 低,代表血小板功能低,处于低凝状态。
2)再看纤溶指标
LY30 值 56% 高,代表血凝块溶解快,考虑纤溶亢进;
EPL 值 56% 高,代表血凝块溶解快,考虑纤溶亢进。
2. 综合各参数信息
从上可以看出:凝血指标:患者处于低凝状态;
纤溶指标:患者为纤溶亢进。
3. 得出结论
原发性纤溶亢进。考虑原发性纤溶亢进导致纤维蛋白及血小板消耗过多,出现低凝状态。亦可根据上述 CI < 1 为原发性纤溶亢进,CI > 3 为继发性纤溶亢进来判定。
下面来看看其他临床应用:

1
指导临床成分输血和相关药物使用:


2
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3
评估抗凝和促凝等药物的疗效


TEG 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水平有限,若有失误,恳请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