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周人历史上的分界线:不窋//稷山 黄建中

 后稷魂 2020-07-22

稷山文苑

 周人历史上的分界线:

不 窋

稷山  黄建中

在周人的发展历史上不窋(zhú)是个重大分界线,因为从他开始,周人离开了从后稷姬弃以来形成的,首领世代参加中原王朝政权,部落群众在河东大地生产生活,而外迁到千里之外的庆阳了。从此周人一步步地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为后来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他舍弃中原,迁往边远之地是迫不得已之举。

因为不窋先祖世代为农官,称为后稷。不窋袭父职,继任农官。但是到了夏朝后期,帝孔甲“好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不窋失官,遂率部族奔庆阳一带。到庆阳后不窋以这里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不窋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提倡养猪、养牛、养鹅,植树,为庆阳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保证部落安全,不窋经详细勘察,修建了不窋城(今庆城县城)。不窋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县城东山为不窋当年居住地。不窋去世后,葬于庆城县帽盒山巅。后立有碑石。

《史记》中的周世系表有很大的简化,司马迁把贡献不大的周人先祖一笔带过,这就造成了后稷姬弃与不窋之间的世系记载不明。以致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认为不窋是后稷姬弃的儿子;一种是认为不窋不是后稷姬弃的儿子,而是与他相隔十几代的后裔。

因为司马迁叙述“后稷之兴”后,又说“后稷卒,子不窋立”,并且说不窋当夏朝政衰。由此而引起人们的疑议,因为夏朝历时四百多年,父子二人不会分处于夏朝始末。

实际上,姬弃担任过后稷,不窋之父也担任过后稷,二者并非一人。不仅如此,他们二人之间的历代继承者都是称为后稷的人。《国语·周语上》记祭公谋父对周穆王说: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篡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1]

《国语·鲁语上》“自稷以及王季莫若文、武”,韦昭亦注曰“稷,弃也”。显然他是以弃与不窋为父子,且把“稷”看成他们二人独有的称谓的。但韦昭以“世”为父子相继并无问题,只是这种父子相继并不只有一次,而是出现了很多次。祭公谋父已经明白地说“先王世后稷”,不窋失稷之官,时值夏末。如果弃与不窋为父子,显然不得服事虞及有夏一代。所以谯周认为此“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毛诗疏》亦说:“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司马迁当然明白这一点,以下五个方面足以说明:

第一,《周本纪》据《国语》祭公谋父之言加以改写,几乎是原文照录,但特意将“弃稷不务”,改成“去稷不务”。因为姜嫄子名弃,这样改动以免引起误会。

第二,叙“后稷卒,子不窋立”之前,司马迁明言“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一个“皆”字,其意已明。这里的记述虽极简略,但《周本纪》对整个夏朝时期从弃到不窋之父的叙述并无缺环。

第三,从史书编纂的角度看,《史记·周本纪》主要记录周王朝之政事,对周朝建立前的先王,只追溯其兴盛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十几代,此与《殷本纪》是相类的。这正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叙论所谓“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因而从弃到不窋之父也就从简而概略叙及。

第四,司马迁从来没说不窋为弃之子,而只说他是后稷子,《周本纪》如此,《三代世表》也是这样。

第五,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刘敬之言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明白说出从弃到公刘有十余世。

有人说司马迁这里的记述与《周本纪》的记载“自相矛盾”,这其实是没有真正弄清《周本纪》的记述。对于司马迁记述的本意,吕思勉先生提出了正确的解释:自‘封弃于邰’至‘不窋立’三十四字之间,‘后稷’二字,凡有三解。‘号曰后稷’之后稷指弃;‘后稷之兴’之后稷,包弃以后不窋以前居稷官者;‘后稷卒’之后稷,则不窋之父也。”

不窋何时奔戎狄?为什么要奔戎狄? 不窋奔庆阳的时间应该在夏代后期。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太康之说,认为不窋是在太康年间奔戎狄的,也即夏代前期之说。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对《史记》某些语句的注解,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混乱。《史记·周本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史记集解》引韦昭注曰“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此为太康失国之说。其根本理由是“夏后氏政衰”即指“夏太康失国”这件事。至于夏太康失国(实际并非失国,而是两个政权并存),为什么废去稷官,为什么不复务农,集解却没有说。

二是孔甲失道之说,认为孔甲淫乱失德,诸侯叛乱,政权衰弱,去稷不务,不窋因失其官而奔戎狄。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一文中云:“国语所称夏衰,盖谓孔甲以后,谓在太康之时误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自然后一种正确。为什么呢?

第一种说法认为失国即指政衰。但是,对夏后氏衰弱,并非只有“政衰”一个提法。《国语》未提“政衰”,而是“夏衰”,《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夏后氏德衰。明、清《庆阳府志》提的是“夏德衰乱”。《史记·匈奴列传》又提的是“夏道衰”。这里出现了夏衰、政衰、德衰、道衰共四个衰,这就值得我们全面认真思考了。

从夏后氏执政十七代帝王中,哪一个朝代符合这四衰条件呢?看来只有孔甲朝符合这四个条件。不窋离夏奔戎,司马迁的记载和看法是正确的。他所说的“夏后氏政衰”是专有所指的。他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国内诸侯都叛乱了,还能说不是政衰吗?《国语·周语》云:“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说明孔甲乱夏是政衰的原因。

那么韦昭为什么要把太康失国说成是不窋奔戎的原因呢?这和他对“后稷卒,子不窋立”的理解失误有关。他认为此处后稷就是姬弃,不窋就是姬弃的亲生儿子,这样不窋奔戎只能在夏代的前期,所以他认为司马迁所说的政衰,就指的是太康失国。

公刘确实是夏桀时代的人,不仅《史记》有“公刘避桀居豳”的记载,而且只有公刘成为夏代末期的人物,周先祖后面的历史纪年才能接上茬,才符合事理。

关于不窋放弃稷官奔戎狄的原因,《国语》和《史记》说是夏后氏德衰、政衰,弃稷不务,不窋因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但没有说清楚他丢官是朝廷不让他干,免掉他的农官职务呢?还是不窋自己不干而辞去职务呢?从国语和史记留给我们的点滴资料分析,不窋失官既不是朝廷免职,也不是自己辞职,而是无职可任。

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孔甲弃稷不务,这就是说他们不再将农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去管,朝廷不再设置后稷这个职务,当然不窋也就当不成后稷了;二是诸侯叛乱,政局瘫痪。资料虽没有说明不窋是否跟上诸侯叛乱,但有“自窜戎狄”之说,说明不窋确实对孔甲王朝不满,决心不再为这个朝廷服务,再加上他已不再担任后稷,便带领家族奔向边远地方去了。所以不窋奔戎狄完全是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勉强的行动。不窋奔戎狄也可以被视为对夏王朝腐朽统治的决裂和背叛,从此为周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打开了新局面。

戎狄在什么地方?不窋为什么选择了戎狄这个地方?这个问题,古籍早有定论。《国语·周语》韦昭注:“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豳,豳接西戎,北接狄也”。这说明,豳地即戎狄居住的地方,不窋迁戎狄的地方也就是豳地。那么豳地具体在那个方位呢?唐《括地志》云:“宁、庆、原三州,秦北地郡,为义渠戎之地,周不窋、公刘居之”。“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这里所说的宁、庆、原三州即今宁县、庆阳和镇原三县,不窋故城即今庆阳县城。

但是也有一些历史学者对不窋奔戎狄的具体地点却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奔山西之说,即汾水流域。大家知道,夏代的统治中心正在山西南部,不窋怎会越奔越近呢?二是,奔内蒙古东南部之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不窋率领族人先奔晋中,晋西北,再渡黄河,逐步西迁,辗转而达内蒙古东南。这种观点只从戎狄二字考虑,而没有用不窋迁戎狄后的生存情况来分析。不窋迁戎狄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陶复陶穴”,这同内蒙古以游牧为业的自然条件是不相符合的。所谓“陶复陶穴”就是挖窑洞,改地穴为窑洞,这在内蒙古是无法办到的。不窋这次迁北豳,更重要的是,陇东地区距离夏王朝政治中心较远,此地又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黄土层深厚,平原山川河流兼有,平原广阔平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宜于农耕,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而周人先祖以搞农业生产见长。同时,这里古代有穴居习惯,将地穴改为窑洞亦很容易。所以不窋奔向庆阳是比较好的选择。

不窋在戎狄干了些什么?《国语·周语》说,不窋到达戎狄居住的这个地方后,“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这是说,不窋到戎狄(北豳)后不敢懈怠自己的事业,仍然按照过去的做法,勤勤恳恳地创业,按照过去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的民众,并且修定法律训典,朝夕恪守,提倡忠信道德,使其世世代代相传,不敢违犯前人的优良传统和教诲。这是我们仅见的对不窋窜戎狄之后所从事的活动和取得功绩的记载。文字虽少,但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做人处事诸多方面,对问题讲得很深刻确凿。总之不窋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仁爱品质,以增强周部族的凝聚力,继承前人未尽之业,为周族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总之,不窋的一生是周部落的重大转折,周人从此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河东大地,西迁进入了关中。从此经过十几代的努力,周人极大地发展起来,于公元前1046年灭掉商朝建立起周朝,后稷被尊奉为周太祖,供奉到周朝的太庙之中。(黄建中)

稷山文苑欢迎您

 [1] 《国语》,《周语上》,岳麓书社,1994年,第1页。

稷山文苑欢迎您

稷山文苑



真诚感谢黄建中老师对平台一如既往的支持!   

跟着黄建中老师,走近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