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听风】手摇铃|张邹晗

 乐乡树人 2020-07-22

手 摇 铃

文 /  张邹晗

学校有一口手摇铃,像所有挂在圣诞树上的金铃铛一样,它有它岁月的颜色,像棕褐色,又像石墨色,挂在那走廊的边缘,一根绳儿穿出来,庄重又醒目,即便音乐铃声已经成为日常,但从没觉得它是多余的,它挂在那儿,有种警示的使命感!

我总想去敲一下它,想拉拉它的绳儿。尤记得小时候学校是用手摇铃的,那声,如果恰巧走过的时候正敲起它,怕是响的耳朵发麻,厚重的铃身发出的声音可算是穿澈极了,听了那敲响的声同学们都得往教室跑。而今想起来,那时年幼,无心留意那铃声的节奏感,直到那天我要自己去敲铃才发现这里面文化大着哩。

前段时间音响坏了,铃声也就自然不能正常响起。嘿,这时候就得用上手摇铃了,我试着去拉了一下,哟呵,还真的不是想象中那般简单,一下没打到,一下声太小,一下没节奏总之铃是没打成功的。后来胡老师告诉我:“这铃打着是有技巧的。人不能站在铃的正下方要稍斜稍侧一点,拉铃绳也不能直接敲过去,要有一个角度轻轻的利用手劲儿荡过去。”不说还不知道什么事都还是需要一点技巧的。试了几下找到些许感觉我便敲了起来,“铛    铛”还挺脆,心里还挺开心,却不知懂行的人根本就不能明白我这铃声的意思。后来干脆龙老师给我写了下来,我才知道还有如此正规的讲究,怪我太肤浅。铃声如同口令没有只言片语却卡顿停歇的传达固定指令,它响起便是在命令,起伏、节奏就是它传达的意思。龙老师告诉我打铃有几种:预备铃–铛铛、铛铛……上课前两分钟敲响;上课时间上课铃–铛铛铛、铛;铛铛铛、铛。下课铃又不一样–铛、铛铛;铛、铛铛……听罢龙老师的经验才知道原来看似简单的敲铃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呢!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文化。从我儿时知道到现在,往往是我们忽略了它的内涵,只听其声也便习惯,往后电子音乐铃声更富有趣味和乐感,这厚重的手摇铃虽不及广播铃声动听多变,但它却亘古不变守着它的号令,虽然是手动,却更彰显了它的庄重,敲铃的人不得随性,不得柔情,干脆利索,声声清脆,声声连贯,才能把控好节奏才能声声均匀句句掷地。这富有年代感的铃铛,传达上课下课的重要信息,挂在那走道,也好似在警醒老师同学:文化积蕴,却历久弥新。

忽然想起那时觉得超有趣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怕是敲铃人不仅仅是蒙蔽了自己的内心,更多的是并没有认清客观事实。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但铃铛提醒我们:挂在那儿的不仅是一件挂铃,而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是一份不变的号令和文化!所以当我再次敲起它的时候竟也有一种使命感和紧张,担心我的铃敲得好不好,我敲出来的铃声是不是均匀利落,是不是正确传达了指令!

每每经过我总要看看它,我知道,风吹日晒,它永远都随时肩负责任!

(作者单位:松滋市南海镇新档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