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的起源历史,我们知道吗

 十八点心理 2020-07-22

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第101篇文章—

生活在东汉末年,最大的问题不是儿女情长,而是怎样才能混个温饱,而且不能生病。

当是的长沙太守,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省长,叫张仲景。你听着应该比较熟悉,对了,这位可不是一般的省长。他是一位医生,就是历史书中的医圣。

张仲景退休返回老家河南南阳时,正逢入冬,寒风刺骨,雪花纷飞。贫民衣不遮体,面黄肌瘦。许多人冻坏了耳朵。所谓医者父母心。张仲景回乡以后,依然记挂此事。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法: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寒补身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切碎,裹上面皮再下锅。你觉不觉得,这种吃的长得好像耳朵啊。是啊,还能治疗耳朵。那就叫它“娇耳朵”好了。于是,张仲景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找了个据点,煮了大锅的寒娇耳汤。施舍贫民,这一天正是冬至。

贫民每人一碗汤,两个娇耳。吃了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冻伤耳朵了。这次舍药,从冬至持续到大年三十。人们为了纪念行医济世,造福一方的医圣张仲景,纷纷仿造娇耳的样子制作食物。在每一个冬至和年关使用。这就是饺子的来历。

岁月冲刷,时过境迁。人们不再用“寒娇耳汤”保护耳朵,但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延续至今。并在种类和制法上不断突破和丰富。甚至流传海外。现在民间还流传一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吃货帝国,八大菜系各自占山为王。牢牢占据一方人民的饭桌、胃和心。有些甚至水火不容,但是人人都爱吃饺子。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过年过节都会吃饺子,代表着幸福团聚。将这种安乐祥和的食物摆上桌,阖家团圆一起开动,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