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苗讲座| 吴利学:用理论认识现实

 liyu_sun 2020-07-22

2020年7月21日下午14:00-16:30,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吴利学教授应邀在线上为同学们做了题为“用理论认识现实”的精彩讲座。 

吴利学老师开篇明义,向同学们阐明理论的意义——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所借助的工具。吴老师指出,数学是最为精准的逻辑语言,经济模型之所以运用数学工具,就是为了提高其论述的严谨性,但数学并不是全部,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也要重视历史中蕴含着的洞见。经济学模型的基本结构是由模型的设定(对现实的抽象)、推演和均衡结果构成的。以RCT模型为例,模型的设定又由禀赋、技术、偏好和市场四个维度组成,通过分析分散经济行为中各个主体的目标和约束,研究者可以求解一般均衡并针对稳态进行分析。

吴老师讲座第二部分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研究为例,说明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现实的重要价值。如果利用早先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会显示三十多年来的区域差异主要由于要素差距造成的,然而这种发展核算存在着重大局限——它忽略了现实中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是相互影响的,而新古典增长理论考虑了技术进步对资本积累的引致效应,利用“修正”索洛余值法,说明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TFP而不是要素差异造成的,进而得出了与发展核算分解完全不同的政策建议。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吴老师告诉同学们,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如何,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模式和环境,要分别用数据对于不同的理论进行检验,指标、数据的等方面要考虑很多细节,目前还难以完全识别发展过程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和互动关系。中国改革以来的情况又如何呢?吴老师认为,目前肯定还远离稳态,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也是相互促进的,然而现有理论工具却无法告诉我们究竟离稳态有多远,也无法告诉我们稳态又是怎么样的。借助这个案例,吴老师带来同学们领略了理论的力量和局限。在研究层面,吴老师还借助已有文献对于理论和实证论文的统计,向同学们展示理论指导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趋势。

在讲座第三部分,吴老师针对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老师指出,以鲍莫尔“成本病”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现代版本无法解释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美国两百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稳定在2%),美国数据表明,滞胀时期经济增长的下滑与产业结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而是TFP下降造成的,滞胀现象背后的根源是制造业生产率的大幅下降:二战后军用技术推广和耐用消费品需求大众化红利过后的低潮驱使政府提高支出与投资驱动造成了资本—产出比的上升和TFP的下降。借助中国数据,老师说明“新常态”下的增速减缓也不是服务业比重上升造成的,真正的根源是由于二、三产业生产率同时下降造成的。吴老师进一步指出,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红利”主要源于农业—非农业的转移,而目前要素配置扭曲依然严重、关键领域改革相对缓慢,先发国家为了维持领先优势对中国的技术进步采取抑制策略又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引进技术的成本,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上述分析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对于理论如何认识现实问题的理解,使得大家对于理论的现实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对于理论的价值,吴利学老师是这样总结的:理论满足了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帮助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指导我们进行政策研究,为我们更加科学理性地认识现实世界提供了指导。在互动环节,吴老师还就经济增长模式与居民收入增长所占份额、区域差异的最新趋势和跨行业TFP可比性以及DEA方法的适用性等问题回答了同学的提问。最后,吴老师以歌德名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赠予同学鼓励大家沉下心来潜心学术。吴老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引领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激发了同学们对于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研究的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