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师科普 |《伤寒论》服药方法之服药次数

 左手360图书馆 2020-07-23

     《伤寒论》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奠基之作,不仅其理、法、方、药为后世所推崇,而且其中的服药方法也有其特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服药方法主要包括每天的服药次数、服药时间和服药温度等方面。《伤寒论》中每一首方剂都指明了服药的次数。由于疾病的病情、患者的体质、药物的作用强度不同,方剂的具体服药次数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对《伤寒论》中服药次数作简单介绍,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一、根据病位运用

1.病位在表、在上宜少量多次分服

《伤寒论》中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解表的方剂多为日服三次。其原因在于外邪犯表,治宜“汗而发之”。但出汗必须有度,如果药物不能完全调动人体阳气的力量,正气不能与邪气抗争,发汗不彻底,不仅表邪不解,还可内传入里;若汗出过多,可导致亡阴伤阳,因此掌握发汗的程度,在解表法中甚为重要。少量多次分服的方法,不仅使药力接续,而且便于灵活的掌握发汗的程度。张仲景在很多方剂后都注明:服药一两次后,如果已经达到出汗的效果,就可以停药,如果再服还不出汗就可以随时增加服药的频率,如桂枝汤方后注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在《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咽痛诸证的方剂,均要求少量多次服药。如苦酒汤、半夏汤均注明少少含咽服,猪肤汤注明温分六服。其原因在于,少量多次服药尤其是含咽的方法,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咽喉,而且药效持续,不伤正气。

2. 病位在下宜少次多量服

张仲景用干姜附子汤治疗肾阳暴伤服药方法为顿服,干姜附子汤以大辛大热的姜附同用,用量较大且一次顿服,意在使药力集中,回阳效果迅速;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治疗肾阳虚衰皆分二次服。可见治疗病位在下,尤其是心腹以下部位脏腑疾病,以少次多量的服药方法,能使药力迅速作用于下焦,并且药量较大,药力集中,力专势猛,故病位在下宜少次多量服。

二、根据病情运用

1. 病急者顿服

“顿服 ”是 “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 ”。“顿 ”既指速度,又指次数。突发疾患,病情危急的情况下,需要集中药力,速挽残局,以遏制病情的蔓延与发展。顿服方法多用于体质壮实,邪气壅盛,病势危重急迫之时。此时用顿服法,以发挥药专、势猛、能迅速缓解病情之优势。正如《伤寒心悟》所说:“一次顿服药力集中,意在挽残阳于万一”。如桂枝甘草汤,是因发汗过多,使心阳骤虚,又出现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之证,故顿服温补心阳。又如瓜蒂散治邪结在胸膈不能食者,以之涌吐痰浊实邪,也要求顿服。干姜附子汤治疗阳气暴虚,阴寒内盛烦躁的危急证候更宜顿服。这些方剂的另一特点是大多药少力专,顿服方能奏效。

《伤寒论》中调味承气汤有两种服药次数要求,第 29 条规定:“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服药方法为少少温服之。此处用调胃承气汤用来和胃气、泄燥热,目的为阳复太过而纠偏,因此用药轻缓;第 207 条规定:“温顿服之,以调胃气”,采用顿服法,是因为此证病机是由阳明热证向阳明实证转化的关键阶段,采用顿服的方法是为了迅速截断病势,有效地遏制病情的蔓延与发展。

2.病重者多次连服

病情严重者,宜多次连续服药或缩短给药时间,以增强药力。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明确提出:“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理中丸在第 386 条《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中的服药方法为“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宜至三四丸。”而在第 396 条《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的服法为“温服之,日三服”。其中第 386 条为霍乱的证治,病情较重,病体较虚故日三四,夜二服,服药次数多,而且腹中未热,宜至三四丸。在第 396 条中为差后虚寒喜唾的证治,病情较轻,故日三服。由此可见,病情较重主张以多次连服为宜。

三、根据药剂峻缓特性区别运用

1. 峻剂分次服  

药剂性味峻烈,攻邪较速,但易伤正气。“有药有毒急方者,如上涌下泄,夺其病之大势者是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运用峻烈之剂要十分慎重。张仲景在用峻剂治疗疾病时常是先饮一服,得效余勿服。如大陷胸汤:“煮取二升,得快利,止后服”。

2. 缓剂连续服

缓剂有两种:一种为作用和缓的方剂,另一种为治疗病位在上的方剂。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补上治上制以缓”。刘完素解释说:“有无毒治病之缓方者,盖药性无毒,则功自缓也。有气味薄之缓方者,药气味薄,则常补于上,比至其下,药力既已衰,为补上治上之法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论》中大陷胸丸是治疗热实结胸而病位偏上的方剂。热痰结盛,非峻药不能逐饮破结,而邪居上位,又非缓剂不能搜在上之邪,故将大陷胸汤改为丸剂以图缓效。

药剂作用较缓,宜多次连续服,使药力持续,如猪肤汤分温六服。另外,丸剂药力较缓,服药次数宜多于汤剂。如理中丸则日三四、夜二服,又如麻子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于蕾

文字:高优恒

编辑:张星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