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哲学新常识

 hyxz_ljf 2020-07-23

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哲学新常识,姑且名命为“从两极到中介的中介理论”。这个长期以来对于我们也是非常难以理解问题,我们不大习惯源自西学的这套逻辑思维,于是就经验化简单化庸俗化理解,以为理解了,其实没有的。例如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这个正确方法论命题的理解就是如此,把一个逻辑上的三段论问题完全变成了经验时间里的无中介的两极对立问题,好像从实践出发就是看看到底怎么回事?问题在于,你没有相应的背景,那个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看不出来!不懂自然科学,你认识不了那个物理客体,不懂社会科学,你认识不了那个社会客体,不懂人文科学,你也无法理解人的存在。这个很明白的。从实际出发,当然要面对现实,但是还要有相应的理论背景去面对这个现实。你没有相应的理论背景怎么去面对现实?理论背景就是一种构成现实的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所以我们叫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渗透着理论。

以“中介”的观点看待主客体的逻辑关系,首先可以启发我们重新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认识的主体与“理论”和“现实”割裂开来,以下述方式去看待和理解“主体”与“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即:“理论”是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真理”,“现实”也是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而认识的“主体”则成了“一无所有”的“感性存在”;只有当着“主体”进行认识活动的时候,才一方面以空白的头脑去观察与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又去寻找与主体无关的作为“客观真理”的“理论”;如果主体既能不受任何“偏见”的污染而以“白板”一样的头脑去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又能找到某种绝对正确的作为“客观真理”的“理论”去解释“现实”,那么,主体就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就获得了科学的认识成果。

这样经验式的外在静止设想出来的机械简单化理解,首先是把“主体”当作了超历史的,抽象的感性存在,而没有理解到任何时代的认识“主体”都是历史文化的存在;其次是把“理论”同“主体”割裂开来,似乎认识的主体能够没有任何“理论”而进行认识活动,似乎“理论”能够不通过主体的理解而去解释现实;再次是把“现实”同“主体”割裂开来,似乎“现实”对于任何认识者来说都是现成的、既定的认识对象,似乎认识者无须任何“理论”的前提下都可以把任何“现实”作为认识的对象。

以“中介”的观点同时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认识活动中的“理论”与“观察”的关系。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认识的对象作为“客体”,它是以“主体”的相应的“知识”或“理论”为前提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尖锐地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慨念,经验的对象就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它存在着,但对于没有相应知识的人来说却是“无”。我们在生活中随时可感到: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并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并不存在;对于科盲来说,爱因斯坦并不存在;对于只读明星轶闻,桃色事件,暴力凶杀的“文盲”(按,文盲现不是指不识文断字,而指趣味低下精神空虚等意思)来说,孔子与鲁迅,屈原和曹雪芹,苏格拉底和黑格尔,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都不存在。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并不是对象。”

但这认识活动本身,已经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一维或一个尺度――外在的物的尺度(合规律性),――同又互含着人的内在价值尺度(合目的性),――以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人的现实感性存在的历史文化实践活动的无限复杂性和丰富性。

这个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话题就太大了。此处从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长期以来我们把一个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哲学问题经验常识化了,自然也庸俗化。你要没有“理论中介”环节,把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只能外在的机械的静止的简单庸俗化为,人一手拿着“普遍理论”,另一手拿着“具体实践”,双手一拍,合掌揉搓一下,甚多拍一下脑门,便闭目断言,有了,美其名曰理论联系了实际,天才呀!这岂不胡言乱语,盲人摸象的。由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列,马克思说的,一个自由的理论,必然转化为实践的力量,而在哲学上这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

说明:这认识也好,实践也罢的“中介”思想,是我们研读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发现,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对我们的启示。这黑格尔哲学简单说就是关于“绝对”的学说,但什么是“绝对(无对,主客合一)?黑格尔本人也没说清,人们对他的批评也在这里发难。因为黑氏的这绝对既不是像一般客观唯心论独断地说是天上掉下来的,又不像主观唯心论说是人脑中固有的,那这问题来了,你说这个绝对从何而来呢?在黑格尔本人那里就是个谜(没有客观依据),那人们就说他胡说八道了,然后不管了。其实不是的,马克思称为黑格尔绝对的神秘主义逻辑形式下表现了现实的人的生活(以货币为中介活人的存在),并在批判其师(马克思自称黑格尔为其老师,其实没有现实的师生关系,黑格尔也不知有马克思。黑氏逝于1831年,马克思生于1818年,其时马克思14岁的中学生,也不认识黑格尔。这样就算精神上的老师,正如黑格尔视歌德为精神上的父亲,他们二人倒认识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生存主义都可称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也叫现代唯物主义,都很了不起。当下,我们一般认为,如果说不懂黑格尔就不懂哲学的话,那么马克思之后的哲学,凡是不涉及人的感性和实践活动(包括批判)的,便不是哲学。按这两条标准看,我们通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前马克思前黑格尔甚至是前康德的机械唯物论或近代唯物论,绝非现代意义的,故也可以叫做非哲学的经验常识观点。

由这一常见问题的理解维度及层次,就大体可以自测一下你自己及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哲思维度实际所处位置和水准,以及人的灵魂的贫乏与丰富等状况。这不大敢说是真理吧,肯定比算命可靠得多,自然我们也不相信算命,因为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是有理性自我意识的。

(张满天2018年7月18日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寓所草拟,今发头条部分内容有改动,题目现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