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新萃栏目更名为“旭日东升”) 第十期 主编简介 郭旭,自2008年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缪中荣教授。 研究方向: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长江后浪推前浪 Disclosure: Nothing! 前言 Hugh Laurie饰演的豪斯医生可谓医界怪杰,曾是小编忠迷的老专家,每个case难觅诊断线索,剧情跌宕,最终疑难的诊断都由House缜密的逻辑串联和他深邃的目光所化解。 Doctor House S01 E09里面的患者是个著名的小号演奏家,误诊为ALS导致瘫痪及呼吸衰竭,最后确诊为脑梗死所致的瘫痪,House同事Chase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机械取栓,患者病情恢复,不谈时间窗及剧情的狗血,单看里面取栓的装置,根据取栓支架发展的历史及视频中取栓装置远端的结构,小编猜测像是Merci Retriever(没见过Merci和一代Penumbra,欢迎老师们来正解)。 第一代取栓支架——Merci取栓装置 取栓支架萌芽于1995年秋季,美国UCLA学者Dr.Pierre Gobin和J.P.Wensel对早期卒中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使用尿激酶动脉溶栓,但血管未能开通,沮丧同时,二位学者试图研发一种清除血块,降低出血风险的装置。二者绘制并设计了各种形态怪异的栓子切除装置,初步形成的是螺旋设计的支架结构,1996年完成了动物实验,由于第一批装置设计粗糙,只能在解剖平直的血管推进但确实能取出血块。经不断完善和改进,1999年Gobin担任同心医疗医学部主任,历经2年时间,2001年5月启动了临床试验,最初2例卒中患者使用Merci支架得到了TIMI3级再通,大大鼓舞了后期临床研究的信心,下图中的Case1 描述了他们焦虑且兴奋的首次取栓经历1。 Merci取栓系统的构成:包括球囊Guiding,微导管,取栓支架,微导丝,旋转止血阀、三通及3cc和60cc注射器2,3。Merci装置也经历了三代改良设计4。 2004年,MERCI phase I证实了30例小样本、时间窗8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erci取栓装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5。 2005年 MERCI phase II同样发表在《Stroke》上,一个前瞻性多中心非对照性研究(n=141)。同样8h时间窗成功再通的患者,90d mRS(0-2)患者良好预后率为46%,虽然低于后期的五大临床试验,但这与静脉或动脉溶栓相比也够优秀的呀6。 正是由于MERCI 1和MERCI2前期优秀的试验结果,Merci装置于2004年8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脑动脉血栓形成的第一代机械取栓装置,这是继1996年NINDS试验确立rt-PA静脉溶栓地位后又一项突破,使得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时间窗不局限于3h之内,与静脉溶栓相比,Merci披荆斩棘,成为当时血管开通最高效方法。至2009年1月26日,Merci取栓装置已应用于10000多名患者。 据小编的检索和文献的复习:众多熟悉的五大及晚期时间窗研究的PI大咖,如Jeffery Saver,Mocco,Osama Zaidat,Nogueira R.G等都参与过Merci的临床研究,Nogueira教授2012年一篇综述,汇总了Merci取栓装置的研究,不难发现,作为一代Merci取栓装置,血管开通率较高(54-80.1%),但90天患者mRS(0-2)良好预后率偏低(24-32%),死亡率较高(29-43.5%)。 因没有头对头的RCT证实Merci支架和最佳药物治疗对照,Merci取栓装置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证据,仅能从其他研究中寻觅踪迹。2013年,血管内治疗遭遇寒冬,三大临床试验(SYNTHESIS, MR RESCUE,IMS III)相对于静脉溶栓等,血管内治疗虽可增加临床血管再通率,但未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获益,降低临床死亡率。仔细看3个研究的干预组,Merci取栓装置的使用率为3%,60.7%和28.4%,这也成为以后二代支架和五大临床试验推出后,Merci遭遇的诟病——由于支架本身设计的问题,疗效有限,而未能迎来像二代取栓支架漫山开花的春天。 感叹英明设计理念的一代Merci支架,长江后浪推前浪,Merci被拍在沙滩上,当里个当,下一期咱表一表二代支架(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