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X线诊断要点

 茶之缘q4ay1xg4 2020-07-24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位置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合并肱动脉、正中神经或桡神经损伤时,伴有手发凉、麻木和功能障碍。在严重移位的骨折中,肘前皮肤常出现广泛的瘀斑,软组织肿胀和皮肤褶皱。部分骨折可出现患肢“S”形畸形。



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伸直尺偏型、伸直桡偏型和屈曲型。

1.伸直型

受伤时肘关节呈半屈位,手掌着地导致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骨折线方向由后上向前下方斜形经过。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臂前方肌肉并对肱动脉造成损伤。

骨折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桡神经。

2.伸直尺偏型

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外侧,肱骨髁受暴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和后侧移位。此类骨折的内移和内翻的倾向性大,骨折移位时必须加以整复,以避免肘内翻畸形。

3.伸直桡偏型

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内侧,骨折后,远侧骨折端向桡侧和后侧移位,这种骨折不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4.屈曲型

多系肘关节屈曲位,肘后着地,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髁上部骨折。骨折远侧段向前移位,近侧段骨端向后移位。骨折线自前上方斜向后下方。



X线表现



对于移位明显的髁上骨折,标准的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明确骨折移位。


而对于隐匿性骨折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诊断:


  • 正位片:


Baumann角:肱骨外髁骺板线与肱骨干纵轴线之间的夹角,70-75°,每变化5°会导致携带角度发生2°的改变。
【骨与关节X线测量】 上肢 1.16肱骨外髁骺线角(Baumann角)

Baumann角示意图

  • 侧位片常具有以下特征:


1、肱骨前缘线(AHL):侧位片上沿肱骨前缘画的线即AHL,通常经过桡骨小头的中间1/3,在伸直型髁上骨折中此线前移。

图A为正常肱骨前缘线,图B为伸直型髁上骨折时AHL

正常时AHL经过桡骨小头中1/3

不同程度伸直型髁上骨折时AHL不同程度前移

2、后方脂肪垫及前侧帆船征(Sail Sign):肱骨髁上骨折导致肘关节肿胀继而肘关节脂肪垫上移。前侧移位脂肪垫构成帆船征,后侧脂肪垫显影。

图A是正常肱骨脂肪垫位置,图B是骨折后脂肪垫移位

前侧移位脂肪垫构成帆船征,后侧脂肪垫显影


不同程度的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依据骨折移位情况常用采用Gartland进行临床分型:

Type I :骨折无移位,AHL前移,可见前侧帆船征,后侧脂肪垫。

Type II: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

Type III:前后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Type IV:屈曲性肱骨髁上骨折,侧位片肱骨前缘线后移于肱骨小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