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35年就做了这件事

 大秦笔记_文旅 2020-07-24

他,35年就做这件事

时间:2018年5月15日
地点:蒙顶山上 金花桥
人物1:旅行者,天涯知名博主"营销十年一秦"(博客访问量过660万)
人物2:现场制茶师(代师傅)

人物1
师傅,你好。我们从这儿路过,看看。你们这儿在天天在炒茶,还是手工制茶?

人物2
嗯。

人物1
我们问一下,你自己手工炒茶,有多久了?

人物2
我八三年开始的,到现在有35年了。

人物1
手工炒茶,35年了?那你们为什么一直在坚持这个手工炒茶?

人物2
一是从父辈传下来的,父亲以前在原来蒙顶国营茶厂上班,我就跟着学了。二是蒙顶山上的茶,黄芽、甘露、石花一直是手工制作,传承下来的。三是改制后我们在皇茶公司,公司老板一直坚持做手工茶。正如我们公司口号"一直是贡茶",纯手工炒茶,最大能力地保持了贡茶的原汁原味。

人物1
那就是你们一直在坚持。这个传统的手工工艺只在你们这儿看到了,山下面大部分都是用机器做的茶。

人物2
嗯。传统工艺,我们还一直保留着。

人物1
这个手工炒茶炒出来有些什么不同吗?

人物2
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口感会好些,同时蒙顶山上的有机老川茶品种更适合手工做。

人物1
别人不是讲"这个机器做出来的茶,标准会更好吗?色香味要更统一一些吗?"

人物2
机器做,大批量的是统一一些。蒙顶山上的有机老川茶就接近1000亩,茶叶少,且每天能采的量不多,手工炒正适合。既保留传统工艺,又能确保
"一直是贡茶"的品质,同时用手工炒,也凝聚了我们坚持手工为你制茶的情怀。

人物2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茶叶每天出芽与长叶鲜嫩不一样,每天温度与湿度不一样,我也是靠这几十年的感觉积累下来对山上老川茶品性的把握,靠眼看、手感在做好
"三炒三揉"。其实机器最终也可以,但还需要一些年的"感觉"数据积累才能达到每天的细微变化可以应对自如。

人物1
那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就是手工茶,至少在这一锅里的味道、滋味、香气是一致的?

人物2
嗯。是稳定的。

人物1
你这锅里的温度有多高?

人物2
大概180一200度。

人物1
那你怎么样控制温度呢?

人物2
主要是手感,全部是靠自己这么多年经验的积累,靠这个去感觉。

人物1
现在在市场上有宣传
"手工做"的,也有"大师做"的,只是没机会看到,但没想到在蒙顶山上可以欣赏与感触到这种坚持,很多年都在用手工炒茶。

人物2
手工制茶,在蒙顶山已有千年传承,我们不能丢。




人物1
就是你们不想把这种手工的工艺流失了。

人物2
哦,对对对。

人物1
你这么多年炒茶,有些什么心得?

人物2
上班嘛,好好干,按老板要求干呗!我们是土生土长蒙顶山人,这儿有1200年贡茶历史,我要把这种工艺传承下去,看未来能有什么提升。

人物1
黄芽是蒙顶山最好的茶吗?跟手工有什么关系吗?

人物2
蛮好喝的。
蒙顶山上有:雀舌,敬天之茶; 黄芽,一直是皇茶; 甘露,毛峰一样的绿茶; 石花,扁型绿茶,与竹叶青一样的。黄芽,因其闷黄工艺,微发酵,且三炒三揉,口感温润甘甜。

人物1
哦哦。我也走了全国很多地方,也看到了很多制茶的师傅,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经验,把工艺与经验传承下去,传帮带一些年轻人。但同时现在也有一批学者型、实战型制茶师把自己的手工秘籍跟机器性能结合在一起了,也实现了规模生产加工。但是像你一直坚持35年手工在炒茶,非常少,今天让我大开眼界啦!

人物1
你能给我们讲讲"闷黄工艺"吗?

人物2
第一炒是杀青......

人物1
好,谢谢。今天跟着你,我也学到了一些手工做茶的知识。首先,向你坚持了35年手工制茶,表示致敬。同时,也希望你工作顺心!
有茶更健康!越活越年轻!

人物2
谢谢嗯。欢迎你们常来蒙顶山,来了就到我们皇茶公司喝茶。

人物1
好的。谢谢!再见。

人物2
再见。



听几首歌,写几段文字,喝几杯茶。我就是“大秦笔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