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又要过去了,你过得还好吗? 你刷头条微博知乎豆瓣了吗? 你刷抖音、快手了吗? 你打王者荣耀了吗? 你看综艺了吗? 没有吗?真的没有吗? 那你肯定刷朋友圈了…… 空虚吗?有罪恶感吗? 怎么办? 先花几分钟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你大概就有答案了!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被碎片化信息包围。 你是否也有过这种感受?拿起手机原本只想看个时间、回个消息,但一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向我们涌来,诱惑着我们一条接一条地看下去,总觉得下一条也许会更精彩,忍不住地一直刷下去……等回过神来半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些碎片化信息就像精神鸦片、大脑毒品,正在一步步地侵蚀着我们的大脑,毁掉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为什么这些新闻、段子、小视频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这就与我们的大脑的内部结构有关了,我们的大脑中存在“奖赏回路”,也称“边缘系统多巴胺奖赏回路”,其功能是加工与奖赏有关的刺激,它能提供“刺激-成瘾”这一过程。这些脑区与加工快乐相关的东西有密切联系,比如毒品、金钱、性、美食、购物、游戏等,这些让我们感到快活的事情会将其激活。当我们沉浸在这些投我们所好的碎片化信息中时,大脑多巴胺分泌会高于平常水平,作为奖励,就带来了快感和继续持续下去的欲望。一条接一条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始终处于快乐和兴奋的体验中,从而让我们对碎片化的信息形成依赖。 这种即时性的“刺激-成瘾”也会让我们的大脑越来越偏向于及时获得奖赏,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急躁,不愿意等待,越来越偏爱即时满足。 李诞在奇葩说里提到人类的进化史的本质是把即时满足变成延时满足的进化史,比如最开始人类可能是摘果子吃,他摘到果子就会马上吃下去,这种满足就叫做即时满足。而之后人类学会了储存,学会了等待,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这种满足就是延时满足。 在被这些海量的、攫取着我们注意力的碎片化信息的包围中,我觉得我们仿佛又在一步步地退化,多么可怕的感觉! 碎片化的信息,不仅让我们越来越偏好即时满足,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思维语言,我们的思维也在变得“碎片化”,大脑不再愿意深度加工,缺乏系统的思考,甚至逐步丧失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且不说沉浸在段子、小视频中造成的拖延症给我们带来的罪恶感,也不说过度娱乐对我们时间的浪费,就说网络上这些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直处于“学到了新知识”的兴奋体验中的知识信息对我们真的有帮助了吗?我们获取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 这些网络信息之所以被冠以“碎片化”,是因为它是即时的、片段化的、被割裂的,是将复杂的原理和内容简单化的,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因为缺少与其他信息的联系,不成系统,因而难以被我们利用。也因其没有经过系统地了解、独立的思考和深加工,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些事实和结果背后重要的逻辑框架,这些碎片化知识,很容易被大脑遗忘。 而且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习惯于信息的及时满足,会让我们疏于动脑,逐步丧失深度思考能力,也会让我们高估自己的知识范围,高估自己的能力,造成一种“知识的错觉”,并沉溺其中,自我满足。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白岩松在一个演讲中提到的,在这个社会,我们缺的不再是“知识”,而是“智识”。什么是“智识”,我想前面说了这么多,你们肯定都了然于心了。 “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泾渭分明,那是因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走走停停,断断续续。” 要想由平庸走向杰出,需要我们系统化的学习、常态化的努力,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独立的头脑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怎么办呢? 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做”——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下面三点: 一、自控力。 这一点其实知易行难,仅说对我很有效果的三点做法: 1、确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小到每小时、每天的目标,大到人生目标。 2、进行细致又有弹性的任务管理。按自己预期达成目标的时间往前倒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并将其分解到不同的时间段里,推荐大家买一个计划表,从年到日,把它具体化,目标和任务越清晰,执行起来的实操性就越强。 3、明确自己的弱点和缺陷,自己需要抵制的诱惑。并为自己提出针对性的抵制方法。比如,沉迷于抖音小视频,OK,那就把它卸载一段时间试试。我自己就是这么执行的,卸载了之后,再次使用它还要下载,会增加你使用的成本和难度,从而降低使用欲望。当我拿起自己的手机,发现没什么可娱乐消遣的东西,就去乖乖工作、读书了。当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但是在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不佳时,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不给自己接触这个诱惑的条件和机会呢! 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自控力不是一天就能够达到自己期待的强度。它肯定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有时可能会循环往复。在这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不要自我怀疑,跟自己的天性作斗争肯定是痛苦和艰难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坚定信心、不断加强、每天进步一点点。当自己表现好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奖励,也利用一下前面提到的大脑“奖赏回路”,让自控的过程变成一种有愉悦感的挑战体验。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在做一件事上,能够看得见自己微小的进步,并在脑海中时刻牢记长远的目标。” 在这里我推荐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的《自控力》这本书,不妨去看一下。日后我会找机会专门聊一下这本书。 同时推荐大家使用“番茄工作法”,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时间和脑力。 二、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敢于质疑一切信息。对于任何一则信息,一个事情,甚至一个人,不持绝对化的看法,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像之前民法典草案提出了“离婚冷静期”,很多网友忙着被各种营销号带节奏、被各种负面情绪裹挟,各种叫嚣“国家在干涉离婚自由”……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去仔细看了、研究了民法典草案的条文了呢?又有多少人结合历史数据、草案出台的大背景及社会现象,进行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呢? 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并将自己拔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以整体、系统的视角去审视它,并将这个问题与已知的事实和知识建立联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构建自己的知识网。 这样,当我们自己的脑子中有了一个清晰的网络架构时,碎片化的信息就会自动被归类,内化为我们大脑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被激活,从而为我们所用。慢慢地,我们就能建立起自己的思维体系,不再人云亦云。 三、刻意练习 随时随地思考、观察,并用自己的思维体系去深度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接收到的信息、出现的人。 比如到奶茶店买奶茶时,用心留意这家奶茶店的位置、周边的环境、店铺的装修、品牌设计、服务态度、菜单设置、人流量等,用我们建立的思维体系去进行加工,联想之前了解到的饮品业市场现状、各大奶茶品牌的独特定位、消费人群的特点,然后结合我们刚刚观察到的这家店的情况,大致推断一下这家奶茶店的盈利状况、前景等。在点单后的等待时间里,经过这么一番思考,就对我们的思维进行了又一次训练,对思维体系进行了又一次地审视,也会促使我们对自己的知识网络进行查漏补缺。 伴随着我们随时随地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深度思考,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体系化、有深度,对信息的甄别、筛选、提取、加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还有就是练习写作,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我们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思考透彻了,殊不知,当真的写起来时,会发现自己很多的误区、盲点,自己的思维并不通畅。写作的过程,可不只是码字,而是对自己的知识重新整理、对自己的思维重新加工的过程。有句话说得好,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在输出的过程中,对自己学到的东西进行复盘,倒逼着自己把思维彻底理顺,这是对我们深度思考能力的集中有效的刻意练习。 说到这儿,又想给你们推荐一本书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不妨找来学习下?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优秀的脑子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头脑性感,才是真性感! 以娱乐开始,以学习结束。 不妨让我们每天努力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性感一点点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