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欣赏 | 柳赋

 相子诗生活 2020-07-25

柳树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九八九年四月,当时我带学生在襄阳实习。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闲着没事,就和学生一起同游襄阳公园。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淡淡的,公园里到处都是刚吐出新叶的垂柳,一丛一丛的,天空被染上了几分淡淡的绿色。微风中,千万条细细的柳枝飞舞着,像一束抖动着的缥缥缈缈的轻纱,像一池春水隐约可见的涟漪,像一曲远处送来的飘忽迷离的琴声,像一首玲珑隽永、意境空灵的诗。在我眼里,柳树阿娜而不娇媚,轻盈而不浮荡,高雅而不矜持,秀美而不浓艳;她是那样的恬静,那样的柔和,那样的纯洁,那样的温馨。已记不清我当时是怎样赞美它的了,只记得我长时间地凝视着它,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梦境中一般。也许是过于钟爱这柳树的缘故,我试图让同学们也像我一样喜欢它,就建议每人吟诵一首古人咏柳的诗,谁知没有一个人有那个雅兴,不一会儿,只见他们在草地上抡胳膊掀腿,“嘿,嘿嘿”地打起少林拳来了。这也难怪,由于受喧嚣的都市生活和港台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已习惯于奔放、快捷、袒露、火爆,但同时也似乎缺少一点生活的底蕴,因而对传统审美意念比较浓厚的柳文化自然就比较陌生。不过,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将来有一天他们如果有人再到这片柳林来,心境、感触和情趣就不会一样了。

在我们国度,柳文化确实有其历史渊源,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这首诗的“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相对为文,可以想见,其本意是想借柳枝茂密之状来形容感情之浓郁的,但柳丝随风飘舞的姿态,如牵人衣袂,情意绵绵,用它来表示披拂留恋的意蕴似乎更为贴切,于是柳树从此就以其依依惜别的形象进入了人们的感情世界。也许是人们觉得柳树的形象太美好了,光是咏柳还不足以曲尽其意,于是从汉代起又有了折柳赠别之俗。李白有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商隐又云:“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古人之所以用柳树来表达相思之情,恐怕与我们民族感情表现的方式有关,中国人注重感情深沉,因而其表现方式往往显得含蓄蕴藉,而柳树“含烟惹雾”的意象正好与之吻合,于是千丝万缕的思念寄托于柳枝,一枝杨柳,万种情怀,千百年来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给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多少美丽的色彩。

柳树的美好,还在于它有一种深沉的力量。诚然,柳树没有松树那样健壮的体魄,也没有梅树那样苍劲的骨骼,柳树是柔弱的,但它就凭着这柔弱的身躯,一次一次地抗拒了寒冬的侵袭,因而柳树比起松柏岁寒之后凋更显得可贵。人们常引用这么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然而,在这段不遥远的历程中,毕竟伴随着无可奈何的悲凉。北风肆虐着,萧索的枝条被卷得凌乱而颤抖;冰冷的雨水从柳梢滴落,像是串串痛苦的泪珠,柳树必须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也许它也曾消沉过、沮丧过,但心头的希望却始终没有泯灭,它的伟大就在于能够从消沉中振作起来。古人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它正是凭着类似这样的信念,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七仙女曾劝慰董永道:“你好比杨柳遭霜打,但等春来又发青。”这句充满哲理的话,或许就是柳树赐给人类的一种心灵的感悟。由此,我又想到了青年人。现在的青年人经历的艰难困苦太少了,有的人可能一直是在优越的环境中过来的,看到他们当中有些人在追求个人价值时所表现出来的浮躁,就很难设想这些人一旦遇到逆境将何以自持。现在的环境给予了人们太多的欲望,却很少留下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即崇高的追求和这种追求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品性。让我们真诚地去呼唤它吧,就像呼唤柳树的品格一样。

春天又来了,柳树又吐出了新芽,我喜欢柳树。

(责任编辑:李相文) 


转载请申请授权

注明:相子诗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