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像艺术:健陀罗到中原

 七烟 2020-07-26

佛教造像艺术:从健陀罗到中原

-作者:小星雅翫-

马歇尔将犍陀罗佛教艺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世纪末到140年,这个时期佛教传播的主要形式是以口相传,崇拜对象是窣堵波;第二阶段是140年到230年,这个时期出现了单体佛像,3世纪开始建造佛堂,供养佛像。

关于佛像的产生,除了受到希腊造像艺术及印度本土佛教艺术的影响之外,也有学者强调波斯文明和贵霜文明的元素。

释迦牟尼本是一位真实的人物,于公元前566-前486生活在北印度中部地区。在统治者的推动下,佛教兴盛,造像技术日渐成熟,开拓了美轮美奂的佛教造像艺术。

贵霜帝国金币

- 图片来源:网络-

从贵霜帝国(60-375)的钱币中可以看到很多古希腊罗马神像——如宙斯、太阳神、希腊战神、幸运女神、繁殖之神等,以示“皇权神授”。迦腻色伽以“佛教的保护者”闻名,把佛像铸在钱币上,左侧是希腊文“BODDO”,意为“佛”,这是目前为止传世最早的钱币上的佛像。

------------------------

犍陀罗早期佛教艺术

-------------------------

公元二世纪上半期,迦腻色伽将佛钵抢到弗楼沙,犍陀罗便成为了佛教中心。佛教在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常被学者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兴起,其核心的理念从追求自我救赎转变为拯救众生。

第一尊佛像诞生于犍陀罗,那时的佛像受到古希腊罗马“神人同形”的理念。

犍陀罗佛陀立像

- 图片来源《图说犍陀罗文明》-

这是一尊典型的阿波罗式佛像,容貌带着希腊人特征。

1)背光(身光和头光)的由来

身光

贵霜王朝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国家。兼收并蓄佛教、印度教、火祆教等宗教。因此在造像艺术上,不仅有印度本土的神祇,也有大夏的希腊移民所信仰的希腊神和波斯神等元素的融合。

贵霜君主为了体现自己的神圣,造像上有双肩发出火焰的形象,焰肩形象是贵霜的标志,出自“迦腻色伽降服龙王”的故事,后来被佛教吸收,迦毕试区域出现了焰肩佛像,借用君主的特征来增加佛陀的神圣性。

犍陀罗焰肩形象

- 图片来源《图说犍陀罗文明》-

在犍陀罗甚至还出现了佛陀上肩出火,脚下出水的双神变造像。

犍陀罗双神变造像

- 图片来源:网络-

故事纵有荒诞不可信的一面,大多数学者认为焰肩与波斯文明有关。

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像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史 魏晋至隋唐》-

十六国(304-439)时期的金铜佛像,乃至敦煌、云冈佛像都受到犍陀罗的深刻影响。此像保留了很明显的犍陀罗风格,乃是佛教初传时期所造。

火焰肩后来发展成为身光,或是结合成身光的一部分,装饰在身光的边缘,亚洲各国都一直沿用。

大城王朝Ayutthaya Empire(1350-1767)释迦牟尼佛

-摄于泰国Ayutthaya遗址-

头光

佛像的头光则是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头光,以示佛的灵性。

犍陀罗佛陀立像

- 图片来源《图说犍陀罗文明》-

犍陀罗的佛像头光是素面的,直径较小。秣菟罗(320-540)佛像变成了硕大的雕饰华丽的大背光。

秣菟罗佛像 局部

- 图片来源:网络-

2)白毫的由来

据佛经记载,佛陀眉间有右旋的柔软细毛,佛陀之光从这里发出。

犍陀罗佛陀立像 局部

- 图片来源《图说犍陀罗文明》-

犍陀罗艺术家们在佛陀眉间刻出一个圆形,后来便是挖出凹槽镶嵌宝石。

犍陀罗佛陀头像

- 图片来源:网络-

有学者认为“白毫”可能是在中亚地区产生再影响到犍陀罗等地的。安息和贵霜王朝铸造的钱币上,国王肖像就有此类造型。这一面部印记与中亚、大夏等地的“王权神授”思想有关。随着贵霜人南迁,传播到犍陀罗地区,被佛教造像艺术吸纳。

3)菩萨的由来

一般认为“菩萨”的概念出现在公元前后,本意是“具备觉悟能力者”,菩萨可以成佛,但他放弃或者推迟了涅槃,留在世间帮助众生。“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求成无上菩提”,宣扬“佛果庄严,菩萨大行”。

王子形象的菩萨

- 图片来源:网络-

犍陀罗地区是弥勒信仰的中心,菩萨穿戴璎珞也是源于犍陀罗,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是璎珞严身的太子,在犍陀罗佛传故事浮雕中被塑造成菩萨道的修行者。

4)力士的由来

佛教传入犍陀罗便吸纳了很多神祇,其中也包括希腊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他在犍陀罗造像中转变成了执金刚神,连金刚杵也可能是赫拉克勒斯手中的大棒演变而来。古典文明中,他征服了很多威胁人类的力量,杀死威胁人类的怪物,因此他被视为人类安全保护者,贵霜帝国君主将他铸造在钱币上,增强王权保护民众的力量。

希腊-巴克特里亚Bactria王国钱币

- 图片来源《图说犍陀罗文明》-

此枚钱币的正面是君主国王欧西得莫斯一世肖像,背面是手持大棒的赫拉克勒斯。

北齐大臣徐显秀墓出土的一枚戒指上,亦清晰地描绘了这位希腊大力士的身影。

徐显秀墓出土的戒指

-图片来源:网络-

云冈石窟第7、8窟后室南壁胁侍菩萨头顶兽面宝冠,手持大棒(金刚杵)。

云冈石窟 执金刚神

-图片来源:网络-

从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演变成保卫佛陀的力士站在佛陀身边,此类造型比比皆是。

5)交脚弥勒的由来

古代波斯、中亚帝王和贵族就是这种坐姿,贵霜王朝宫殿遗址出土的造像中,君主就是交脚而坐。

交脚弥勒像

-图片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交脚弥勒像 资料图-

南北朝时期,交脚弥勒成为独特的样式,和如今见到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造像是不同的。

------------------------

犍陀罗晚期佛像艺术

-------------------------

犍陀罗晚期,在巴米扬(Bamyan)兴起的大型佛像:

一尊建于一世纪,高37米;

另一尊建于5世纪,高53米。

巴米扬Bamyan佛像

- 图片来源:网络-

在萨尔那特(三世纪到五世纪),工匠们为最大程度体现人体结构之美,去掉了袈裟衣纹,只用领口和裙角的边缘线表现出佛陀身着薄衣。

萨尔那特佛立像

- 图片来源:网络-

萨尔那特佛坐像(五世纪初)

- 图片来源:网络-

在秣菟罗(320-600)出现佛陀身着薄透袈裟造像,衣纹呈规律的U形,缠绕全身。

笈多时代Gupta佛立像

- 图片来源:网络-

在哈达(二世纪至八世纪),以“甘奇”泥塑艺术为主,佛像出现女性化的柔美特色。

哈达Hada佛像

- 图片来源:网络-

在丰都基斯坦,佛教艺术深受萨珊王朝(224-651)的影响,推断时期同样在犍陀罗文明晚期,约七至八世纪出现珠光宝气的华丽装饰。

丰都基斯坦Fondukistan佛像

- 图片来源《图说犍陀罗文明》-

------------------------

佛教东渐

------------------------

“古代人类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深度,远超今人想象。犍陀罗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土,把希腊文化元素也带了进去。虽然受到中土文明和审美观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一些人物形象和场景仍然保留了很多西方元素。”——《犍陀罗文明史》

自汉明帝敕令建白马寺,始译《四十二章经》,到公元150年左右,佛经在中土已开始大量翻译,丝绸之路上的高僧东来西往络绎不绝,佛教造像艺术亦随之东渐,和中原造像艺术产生了碰撞、衍生,再融合统一。

后赵(319-351)金铜佛像是中国有明确纪年最早的佛像,具有显著的犍陀罗特征。

后赵 金铜佛像

- 图片来源:网络-

东晋(317-420)戴逵(326-396)“覈准度于毫芒”,将外来佛像修改、定格为世人公认的中式佛像,又创“夹纻脱胎”取代当时不易运输的铜铸、石刻佛像而名震天下。

顾恺之(348-409)、陆探微(?-485)及张僧繇(生卒不详,南梁大臣)在美学上“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的造诣也为南朝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主流审美引导。

北魏(386-534)及南梁(502-557)以举国之力弘扬佛教。付大士(497-596)”三见梁武”,创导“三教合一”,开启中国禅宗。适时,臻美的造像集儒家、道教、五行学说于一身,迎来佛教在中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秀骨清像”曾一度流行,佛和菩萨身材瘦削,风度翩翩,颇具道骨仙风的超脱感。

麦积山第127窟左壁龛左胁侍菩萨

-北魏 菩萨像 馆藏资料 摄于大足博物馆-

高发髻、微微前倾的身躯、“褒衣博带”的袈裟,目空一切的双眼与超脱稚拙的微笑,给世人一种高高在上的疏离感,这正是北魏造像的时代特征。

再到北齐(550-577),“秀骨清像“”逐渐转变为丰腴肉感的“象人之美”,面容渐渐脱离稚拙的表情,注重表达眉眼与嘴部的传神仪态,开启了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前奏。

北齐 佛像(头部)

-2019 摄于大足博物馆-

曹仲达,带着西域色彩的美术风格,承中原“绮罗之妙”,创立了具有北齐特征的“曹衣出水”——佛坨身着薄衣,犹如从水里出来一般,风格简洁,明快感人。

北齐 立佛像

-2019 摄于大足博物馆-

“自泥洹以来,久逾千祀,西方制像,流式中夏。虽依经溶铸,各务仿佛;名士奇匠,竟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殊绝。”——《法苑珠林》

从迦腻色伽利用“皇权神授”思想统治贵霜王朝开始,到北魏道武帝崇尚多元文化,尊佛教为国教;梁武帝的黑痣被刻在大佛身体的相应位置;北齐文宣帝“布发掩泥”;隋文帝被《佛说德护长者经》描述为“月光童子”;武则天自称“弥勒佛转世”——佛教可以在中土扎根,都与统治者的大力渲染有关。

佛教与政权互相依赖,统治者在佛教理论里引经据典,寺庙、石窟、佛教造像也成了皇权统治下的政治产物。风雨飘摇的乱世中,佛经感化世人,佛像威严肃穆,百姓顶礼膜拜,自然成就了佛教盛行的局面,而佛像艺术发展更是势如破竹,在中土滋长蔓延、遍地开花。

作者简介:

原名:王炬惺

出生于1982年,现居重庆。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管理系研究生。

自幼喜文史、工美学,专收藏。

独立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