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继愈谈孔子思想的保守性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大一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
西周王朝以分封制与宗法制构成其基本的政治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与人民名义上都属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逐级分封到侯王、大夫、庶民的手中,所以那个时候,土地是“国有”的,庶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所以,西周时代的经济制度古人以井田制标志。
秦汉之后,皇帝中央集权的政体形成,郡县制与官僚制构成其基本政治体制,同时建立起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允许买卖。孔子生活在旧制度逐渐破坏,新制度刚刚萌芽发展的过渡时期。孔子倾向于没落的西周文制,持保守的立场。他讲: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在孔子看来,旧制度被破坏是“无道”或失道的表现,他的一生都将恢复垂死的周道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所谓的周道,主要是指传说由周公所制的周礼。孔子对周公和周礼有着特殊的情感,到了晚年还因为自己不能梦见周公而感慨。
孔子认为周礼是不可超越的,它是三代的文化的最高成就,即使百世之后也不会再有损益与变化了。《为政》篇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对于周礼,孔子似乎也主张变革,比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不过这些内容都属于贵族吃的用的,并不涉及周礼所规定的根本方面。而对于那些根本性的内容,比如,所有权、道德、政治、礼仪等方面,哪怕只是细微的细节,也出还是坚守礼制,不肯改动的。
比如: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谒见君主,依旧制当在堂下行跪拜礼。但是现在的人们见君主时已经改作堂上跪拜了。但是,孔子却从众,认为这个不合礼制,而是独自坚持在堂下跪拜。哪怕与众人相违,仍然固执坚持。这是孔子保守立场的鲜明例证。
春秋时代,发生了许多杀父、弑君的现象,但是孔子不能看到这是新旧生产关系矛盾不可调合的表现,主观认为这是统治贵族之间不能相爱的缘故。所以,提出“仁”来试图调合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何谓仁?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表面上看,这是强调爱他人,或者通过爱他人而实现调合公室与私室之间的矛盾的目标。但是孔子所讲的他人,只是别的贵族,并不包括庶民和奴隶。
孔子讲:“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是因为庶人没有条件去行礼,他们担负着繁重的生产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多余的财货在吉、凶、嘉、宾等方面去讲究排场。所以,孔子的仁道并不包含庶民与奴隶阶层。
孔子所讲的仁,与周礼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要做到礼就必须符合仁。实践仁,又必须表现为合礼。克制、约束自己,把自己不合礼的言行规范到礼的规定中,就是实践了仁。
所以,一个仁者就必须在视、听、言、行各方面都符号礼的规定。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孔子所讲的礼,只是指周礼。
我们读《论语》,研究孔子思想,他的保守立场一定是要注意的,这是我们理解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参考资料:《任继愈谈孔子孟子韩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