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今儿夏至了?!有些事情我们需要知道...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 《竹枝词》

你好,夏至。Hello,Summer solstice。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夏至。

夏至是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按通俗说法,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意味着,夜晚更加短暂。

对我们日常生活来说,除了炎热天气下,抬头常见明亮的蓝天白云,夏至过后的夜晚,星空会更加闪亮耀眼。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后),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起,江南、华南地区都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面对如此“烧烤”模式的开启,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何谓养生?以松涛君现有的认知和体会,按照充满智慧的中国传统《黄帝内经》提出的要求去调理身体,便是最好的参照方法。所谓“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也!

意思是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因而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身体轻快强健。即使是年龄已经衰老,也还能焕发青春,保持强壮;而本来就是强壮的人,就会更加强健了。

以夏至为例,以下这些习俗都和《黄帝内经》的观点契合,印证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爱惜与珍重。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蔬菜要多吃“苦”味

人体肠胃受到炎热天气的刺激,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所以饮食还应以清淡为主。除此之外,还要多吃带“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莲子心、芹菜等。

不仅因为苦味的食物富含多种营养素如氨基酸、各种维生素、生物碱等,最主要的是,夏季吃苦味食物能够有祛暑消热、增进食欲的作用。但是苦味的食物一般性寒,体质弱的人最好不宜多吃。

——夏安睡好“子午觉”

在中医理论里,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一天,同时阴气也逐渐滋生。因为子时和午时是阴阳相接的时刻,所以睡好“子午觉”,能顺应夏至阴阳相接的自然规律。

那怎么睡呢?晚睡早起,子时的时间为23:00~1:00,所以晚上最晚不要超过23点入睡,清早6点就宜起床。午小憩,午时的时间为11:00~13:00,午饭后休息30分钟左右,就可进行午休。

——预防阳暑和阴暑

何谓阳暑?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中暑”,通常是因为长时间呆在烈日下、出汗过多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甚至昏迷等。

预防措施:①出行备好防暑工具,如帽子、太阳伞等,切勿长时间待在太阳底下;②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在水中放少许的盐;③随身备有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仁丹、风油精等。

何谓阴暑?阴暑实际上主要是由于纳凉不当或是冷饮不当引起的中暑。会出现头昏脑涨、时寒时热、吐泻无汗等的症状。

预防措施:①饮食上多避免进食生冷的食物;②尽量避免曝晒和雨淋或是待在气温过高、空气不流通的地方;③避免穿湿衣服或是刚晒过的衣服。

随着当下人们物质条件的逐步改善,保健养生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对人类生存形成毁灭性重创的新冠病毒疫情来袭,无疑对地球村敲响了一记警钟!


而养生之道需要服从大自然运行这个大道,那些对饮食起居、强身健体和心情愉悦过于精细化的安排,也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分而治之。凡事物极必反,这是事物运行的自然法则和规律。

因此,适逢夏至到来,除了继续科学地安排好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应该明了这样一个事理:生病是人生觉悟的过程

《黄帝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现实世界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现象:有些人是“顺毛驴”,顺着毛捋,他就给干活儿。如果你呛着一捋,他就尥蹶子。对天地的变化,我们似乎也要顺着,跟着规律走,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唯有当人大病一场后,才会后知后觉(也有不知不觉),开始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有所忏悔,这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其实,坏情绪、不良情感、思想的析出,都是因为肉身出毛病了!

就比如克己复礼、严于律己原本是一件好事,但过于强调这样的原则,往往把很多不好的情绪、情感深埋于心,形成了一个个心结,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个个隐患,最后爆发出一场大病。有人为什么到最后要寻求安乐死?这其实都是他这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负面信息和能量形成了有形的物质,然后变成一种深刻的,彻骨的痛,折磨得他痛不欲生。

人的一生,说长也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多天。说短也不短,从青葱少年到老之将至,也有整整几十年的光阴。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生命的长与短,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不断地领悟,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自我。

夏至到,松涛君静处一隅想到这些,愿用话语温暖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