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出现单侧多发斑点,诊断是什么?

 板桥胡同37号 2020-07-26


PUL和节段型NF1是同一个疾病的先后进展关系,还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目前还存在争议。


临床如果遇到一位儿童期发病的单侧多发斑点的患者,你是否会考虑遗传病?需要做哪些检查?患者为了美观而寻求治疗,是否能激光处理?

带着问题,我们分享下列两则病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讨论。

案 例 1

患者为16岁女性,在童年早期即有褐色斑点,逐渐增多,无其他症状。患者无过度日晒病史。查体见多发褐色斑点,仅分布于右侧,累及同侧颈部、面部和肩部(图1)

图1. 右侧面部、颈部、肩部多个褐色斑点皮损[1]

患者身高、智力发育正常,黏膜无皮损。无家族史。眼科和骨科检查均正常。常规血液检查、脑部CT、脊柱磁共振均正常。病理检查示表皮线状黑素细胞增生,基底层色素沉着增加。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诊断为部分单侧雀斑样痣。

案 例 2

患者为43岁女性,左侧耳后、前臂和背部多发红色质软丘疹,伴左侧耳后、颈部、背部、肩部、上肢、腹部和背部网状黄褐色斑点(图2a-d)。

图2.(A)左侧颈背部、肩部、耳后黄褐色斑点,(B)上肢箭头指活检部位,(C)左侧腹部和(D)背部,有几处红色质软丘疹并伴有网状黄褐色斑点.(E)皮损分布情况[2]

患者诉黄褐色斑点在儿童期就已存在,丘疹性皮损近10年内出现,且数量逐渐增加。上述皮损均无症状。

体格检查示病变仅限于左侧C2-C5和T7-T10皮节(图2e)。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图3)结果,最终诊断节段型1型神经纤维瘤病。

图3.(A)左侧耳后和(C、D、E)上肢丘疹病理检查示由梭形细胞组成、界限清楚的真皮内肿瘤(HE染色,×40),(B)左侧耳后丘疹病理示由疏松排列梭形细胞组成,胞质少,核细长、细胞嵌在纤维样基质中(HE染色,×400),(F)左侧腹部斑点病理示基底层色素沉着增加,无黑素细胞增生或皮突延长(HE染色,×400)[2]


讨  论
1

部分单侧雀斑样痣疾病特征

部分单侧雀斑样痣(partial unilateral lentiginosis,PUL),亦称簇集性雀斑样痣(agminated lentiginosis,AL),由Mckelway在1904年首次报道,这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特征为正常皮肤出现多发性雀斑样痣,群集成片,界限清楚,呈单侧或节段性分布,常见于面部、颈部和躯干,上肢的皮损分布通常多于下肢。

PUL多为获得性疾病,雀斑样痣首次出现在儿童期或青春期。组织病理学示基底层色素沉着增加,黑素细胞数量正常或略增多。

PUL治疗挑战大。部分皮损较少的PUL患者可尝试Q开关激光,治疗后色素可减轻。对于面积广泛的PUL则不建议激光治疗,因为可能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瘢痕疙瘩,弊大于利。

2

节段型1型神经纤维瘤病疾病特征

节段型1型神经纤维瘤病(segmental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简称节段型NF1,这是一种非遗传性的镶嵌型NF1,发病率估计为1/40000-1/36000。临床以单侧咖啡牛奶斑、腋窝和/或腹股沟雀斑、Lisch结节和神经纤维瘤为特征。

节段型NF1是因为NF1基因发生后合子(postzygotic)突变引起体细胞嵌合而导致的。

基因突变一般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才能遗传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不会遗传给后代,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节段型NF1患者无受累亲属。

当体细胞和性细胞中均存在嵌合的局限型NF1成人患者将突变传递给其子女时,该后代所有细胞中都将会携带NF1突变基因,并不出现节段型疾病。

节段型NF1中,色素性特征和丛状神经纤维瘤往往出现于儿童中,而真皮神经纤维瘤则发生于成人。Lisch结节(发生于虹膜的色素性错构瘤)可能出现在单眼或双眼。大多数患者中,受累区域仅限于一侧。

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报道,NF1终生罹患癌症的风险约为7%。节段型NF1以前被认为与恶性肿瘤相关性低,但是,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节段型NF1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与NF1相似。NF1较严重的并发症,如症状性视路胶质瘤、假关节、丛状神经纤维瘤和学习困难,在节段型NF1患者中不常见。

NF1目前没有一个总体的治疗,也没有哪种治疗药物是专门批准用于NF1患者,只能在各项表现出现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3

PUL与节段型NF1有何关联?

PUL和节段型NF1是同一个疾病的先后进展关系,还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目前还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PUL可能是节段型NF1的临床表现,属于节段型NF1未定义的类型,应放弃PUL这个病名,NF的病名必须简单化并且易于理解,建议使用雀斑样痣或节段型NF1色素改变来代替PUL。并认为PUL和节段型NF1均属于镶嵌型NF1,患者皮肤(和其他器官)表现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体细胞突变的时间,即胚胎发育的早期或晚期。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因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PUL属于节段型NF1的一部分,因此应将其视为独立疾病。即使牛奶咖啡斑出现在和PUL同一个区域,也不可以认为是节段型NF1的临床表现,因为NF1的雀斑多数限于皮肤间擦部位,尤其是腋窝和腹股沟区域,除非出现神经纤维瘤时才应考虑节段型NF1的诊断。

对于临床医生,折中的建议是临床上有必要对PUL的患者进行随访和详细检查。若伴有Lisch结节、咖啡牛奶斑、神经纤维瘤、间擦部位雀斑或特征性骨病变(脊柱侧凸、长骨发育不良和假关节等),则通过其中一个或多个诊断标准来满足诊断为节段型NF1。

此外,临床需要与PUL和节段型NF1鉴别的疾病还有Mccune albright综合征、Legius综合征、斑点状雀斑样痣、簇集性Spitz痣等。


小   结

PUL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特征为正常皮肤出现多发性雀斑样痣,呈单侧或节段性分布,常见于面部、颈部和躯干,为获得性疾病。首次出现在儿童期或青春期。

节段型NF1是一种非遗传性的镶嵌型NF1,临床以单侧咖啡牛奶斑、腋窝和/或腹股沟雀斑、Lisch结节和神经纤维瘤为特征。

PUL和节段型NF1是同一个疾病的先后进展关系,还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目前还存在争议。

临床上有必要对节段型NF1的患者进行随访和详细检查。若伴有Lisch结节、咖啡牛奶斑、神经纤维瘤、间擦部位雀斑或特征性骨病变,则考虑诊断为节段型NF1。

对于皮损较少的PUL患者可尝试Q开关激光,面积广泛的PUL则不建议。NF1目前没有一个总体的治疗,只能在各项表现出现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本文分享了2则案例,讨论了上述两种疾病之间的细分,皮肤科医师应留意到这两种疾病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参考文献

[1] Noha Mohammed Dawoud, Ola Ahmed Bakry, Marwa Mohammed Dawoud, et al. Agminated lentiginosis or segmental neurofibromatosis: a diagnostic challenge.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6, 82(1): 75-77.

[2] 朱建和, 周采青, 刘权毅. 多發性節段性神經纖維瘤:二例以不同方式呈現之個案報告. Hong Kong J Dermatol Venereol. 2016, 24: 34-39.

[3] Şirin Yaşar, Ayşegül Ersanli, Fatih Göktay, et al. Partial unilateral lentiginosis is mosaic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or not? J Dermatol. 2017, 44(1): 29-35.

[4] Eduardo calonje. Thomas brenn. Alexander lazar. 麦基皮肤病理学[M]. 第4版. 朱学骏, 孙建方, 高天文等译.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5] 方凯, 渠涛. 部分单侧雀斑样痣合并同侧耳聋1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3): 203-204.

[6] Neelam Vashi, Roopal Kundu.获得性色素沉着过度性疾病. Uptodate. https://www./contents/zh-Hans/acquired-hyperpigmentation-disorders. (最后更新日期: 2019-11-21.)

本文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