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若治不如法,损伤脾胃可发生哪些变证?

 青年中医李铎 2020-07-27

脾胃属中土,主受纳运化,又为营卫化生之源,后天之本,太阳病妄施汗、吐、下等法,往往最直接能损伤脾胃,可发生如下多种变证:

1.脾胃气虚证——太阳病吐后,脾胃气虚。其轻者,胃气受损、脾运尚健,可见腹中饥,不能食,关脉细数;若甚者,脾虚不运,胃液不足,则见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等。第124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2.胃中虚冷证——太阳病,大发其汗,以致胃中虚冷。由于胃寒气逆,则呕吐、不能食,客热鼓舞气血运行,则脉虚数无力。第126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饮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3.胃虚水停证——参照后面对比解读。

4.脾虚气滞腹胀证——太阳病发汗过多,致伤脾阳,脾虚运迟、气滞于腹,壅而作满,如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5.脾虚水停证——参照后面对比解读。

6.脾虚协表邪下利证——太阳病误下伤脾,脾阳已伤,寒湿下注则下利,表邪未解,则发热恶寒,脾运不健,气机阻滞,则心下痞硬,治宜温中解表,用桂枝人参汤。第168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7.太阳表证兼脾虚水停证——太阳病治不如法,不但表邪不解,且可损伤脾胃,证见“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表里证,故治当解肌祛风、利水蠲饮,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8.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证——伤寒表证,误施攻下,脾胃受损,邪热内陷,致脾胃失和,寒热错杂之痞证,以痞满而呕为主的宿证,宜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论中原文第154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若水饮食滞,证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以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宣散水气,原文第162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若因反复误下,脾胃更虚,痞利俱甚,以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者,宜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降逆消痞。原文第162条云:“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宿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9.胃虚痰阻,噫气不除证——太阳伤寒经发汗或吐、下法后,表邪虽已解除,而胃气受损,出现胃脘部痞胀不舒和噫气不止的症状,乃因胃虚痰阻,虚气上逆所致,宜旋复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原文166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0.太阳兼太阴、阳明腹痛证——太阳病误施攻下,表邪不解,邪气内陷,致脾虚气滞,见腹满时痛,时轻时重,喜温喜按者,乃是太阳病转属太阴,以桂枝加芍药汤,解表和脾以缓急止痛;若腹满疼痛较剧,大便不通,是太阳兼阳虚证,宜用桂枝加大黄汤调和营卫,通下实滞。原文第1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1.上热中寒证——太阳伤寒误以攻下,致中焦虚寒而邪热留扰胸膈,证见虚烦,腹满,便溏等证。原文第82条云:“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当然了,太阳病误治引起新的问题也很多,本篇只总结了太阳病误治引起脾胃系的,其实还有很多变证,以后再慢慢聊。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