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日报

 杏林前浪4868 2020-07-27

    □孙同林

斗是中国古代的容器,亦用作量具,主要用于装粮食,因此又名粮斗、米斗等。

粮斗作为中国古老的度量谷物的器具,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粮斗有私斗、官斗、市斗之分。古代粮食的计量单位是:合、升、斗、石。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石。但每个朝代的计量标准又不尽相同,《汉书·律历志上》记:“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清代,计量标准为:一石为两斛;一斛为五斗;一斗为10升;一升为10合。

在民俗馆里,我们看到的粮斗为方形,上窄下宽,左右腹部有提梁,高30厘米,上口宽21厘米左右,下口宽33厘米。斗上有“出入公平”四字,这种斗为清代官斗,斗上的字是有别于民间用斗的重要标志,而斗的四个面和底部用铁制铆钉连接,提梁两端用铆钉固定,以利于搬动。铆钉形状的规整,榫口严密,也是官斗的特征。制作粮斗的木料多选用硬木,如樟木、榆木、榉木之类,高档的亦有金丝楠、鸡翅木、钱梨。这类木质制成的粮斗板壁细密而又富有弹性,不怕水亦可防虫蛀。

人们对“五斗米”这个词比较熟悉,它频繁出现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这个词有形容古代官员俸禄微薄的意思。《晋书 陶潜传》中记载:“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黄庚曾留下“五斗岂能留靖节,一瓢亦足乐颜渊。”黄庭坚写过“五斗折腰惭仆妾,几年合眼梦乡闾。”徐端有“五斗不换东篱菊,千户宁如江陵橘。”喻良能的“未省折腰营五斗,悬知今日有渊明。”等等,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享用五斗米的俸禄,亦难摆脱权贵的节制。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士大夫蔑视权贵,保全清高、气节的选择。

粮斗虽小,却藏着朗朗乾坤,既有权贵们翻云覆雨的伎俩,也有文化人无奈的黯然神伤,既有奸商们的惊心盘剥,也有百姓们艰难生计。

小时候,我在大祖父家见过粮斗(大祖父家早年开过粮行),大祖父家的粮斗圆形,鼓腰,色呈枣红,左右各一个圆形把手,上中下三道铜箍,也是上小下大,十分精致。

我的一位堂姑父,小时候在我大祖父粮行当学徒,出师后,留在粮行里当店员,并娶大祖父的小女儿为妻。

堂姑父跟我讲过粮行里的生活。粮行营业的时候,在店堂地当中放一口大箩筐,箩筐里放一只粮斗。交易时,店员将粮食倒进粮斗,倒到冒尖,用一根刮尺在斗口上轻轻一划,平平一斗,接着捧起粮斗,将粮食倒进买粮人的口袋。如果交易量大,店员便一边过斗,一边唱着记数:“一斗——二斗——三斗——”斗字的声音拉得长长的,形成粮行的独特氛围。

在大祖父家,我看到,他家不仅有斗,还有斛子、升子等,很精致,但有的已残破不堪。大祖父故去后,这些东西不知道流落何处了。

粮斗除了用来交易外,民间还将其作为一种礼器,用作礼器的斗叫香斗。新人结婚,天地桌上摆放香斗,斗里盛满粮食,插上秤和尺。新人拜过天地,再拜香斗,以示民以食为天。新人入洞房的时候,还要将香斗搬入洞房,以此来提示新娘肚量要大,同时心中要有一杆秤,用秤来衡量自己,公平社会。以尺论短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用生活中的用具来警示新娘,要尊老爱幼,保持家庭团结,邻里和睦。旧时,乡里人家盖房子上梁的时候,会用粮斗装上五谷杂粮,悬挂于房梁上向下泼洒,取“日进斗金”之意。做佛事放焰口也要用斗,和尚念经亦用斗,粮斗中放剪刀、秤杆、尺板之类,人间讲公平公正,阴间也讲究规矩正直。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悯农名篇《橡媪叹》:“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在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与粮斗有关的故事。皮日休在前往毗陵赴任途中,因天色已晚,便借宿一农家。当他向主人提出吃饭请求时,主人面露难色。皮日休一番好言之后,主人才将锅盖揭开,没想到锅里是半锅野菜糊糊。皮日休问:“老人家,今年不是丰收吗?怎么还要吃米粮与野菜?”老人家道出了其中原委:“我们毗陵有这样一句话,粮食一石余,官家只作五斗量。他们大斗进小斗出,我们哪还有粮食吃啊!”

皮日休听后,感慨不已。上任以后,亲到官府检查衡器,严惩贪赃的仓库官吏,并在门前放置“公平秤”一杆,用大石头刻了一个“标准斗”。从此,毗陵百姓买卖粮食,若怀疑称量不足,就拿到“公平秤”“标准斗”上来检验。老百姓称这杆秤为“皮子秤”,称这个斗为“皮公斗”。

粮斗,虽然只是盛粮工具和量具,体现出的却是大千世界,折射出久远的历史痕迹,也呈现出多变的世态风情。而粮斗上的“公平出入”四个字,更是深藏含义,令人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