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于细微处见“功夫”

 文苑书店66 2020-07-27

太极拳名师马虹在《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文中说:“必须认真、细心地从细节上下功夫。”我认为,打拳功夫和盘架的进步都源于细节的积累。然而要知道,如果不得法明理,练不出那个细节是正常;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时候,练不出那个细节也正常。以下所述,希望对太极拳爱好者有所裨益。

一、松腰的细节

 行拳走架的整个过程都要用心感知松腰的细节才好,否则腰为主宰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比如你说松腰了,但脚底涌泉没能与地相吸生成根劲,这样子要么是假松腰,要么是没松到位。再如你说松腰了,但没有腰拎手脚的感觉,这样子要么也是假松腰,要么是没松到位。在行拳走架转换动作的开始,首先想到松腰,然后才能领动四肢。精准地说,腰是先于手脚而动的,手脚是长在腰上的;最后动作定势时,也是首先想到松腰,这样就会感到身势意气更松沉,腰脊沉顶对拔松开更有劲,手脚劲更整。比如练到“起势”初始站的开立步,松肩垂手、松腰塌胯时,是否找到腰与涌泉贯通吻地有根劲的感觉?两手臂向上徐徐抬起时,其源动力是否为脚底涌泉根劲的反弹?

二、松腰沉提的细节

松腰沉提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功法之一,如何能拳功合一,那就看怎样细练了。比如左脚或右脚横开半步成“预备势”之前的动作,不少人练的虚腿提起横开,与实腿没有联动。按松腰沉提功的练法道理,是松腰塌胯、虚领顶劲那半身实腿的沉弹劲推动了虚腿提起横开,是沉中提,体现了腰胯领动下肢的功夫。

再如练到“左金鸡独立”或“右金鸡独立”时,也有不少人练的虚腿提起屈膝,与实腿没有联动。同理,是松腰塌胯、虚领顶劲那半身实腿的沉弹劲推动了虚腿提起屈膝,换句话说,虚腿的提起屈膝是被动顺着实腿之沉弹劲的,沉弹一点就提起一点,再沉弹一点就再提起一点,这样沉中提的独立步拳势,既沉稳又平衡。

三、开合的细节

比如练到“右搂膝拗步”至“左搂膝拗步”时,整个过程没见尾骨有开合,定势弓步的松腰塌胯应是尾骨下垂,左脚向前迈出时的松腰荡胯应是尾骨前翘一点,尾骨下垂、前翘就是尾骨的开合动作。有了尾骨的开合动作,才能做好动态的尾闾中正。

再如练到“右野马分鬃”,有些人为了大方好看而两臂过度展开,影响了身势的松开松沉。当自己感觉到两臂再展开时身势没之前沉了,两手掌的发胀气感也没有之前好了,那就说明两臂展开的动作过大了,要适当收回一点,追求恰到好处的开合之势。

四、虚实的细节

练习动作时,手分虚实,脚分虚实,不少太极拳爱好者都能做到。然而少有注意躯干(躯干指除了头部和四肢之外的肩、胸、脊、腰、肋、腹等部位)分虚实的细节,当边沉边转时,如果能把躯干分虚实(比方说躯干的左半身为虚、右半身为实),那么就会比较顺遂。比如练到“揽雀尾”接捋势腰胯向右旋转变平挤的半马步初势时,有些人只知道左胯臀腿脚为实、右胯臀腿脚为虚的虚实,不知道在右胯臀腿脚也要分清虚实的,就是右腿根相对为虚、右脚相对为实;如果腿脚不分虚实,腰胯向右旋转时则不够顺遂,再有半马步的挤势转换弓步的挤势时,两脚传劲的交接就不够好。武禹襄宗师在拳论中说:“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的姿势动作,就要按这样的技术要求去练。

五、打出弓步内涵的细节

作为在太极拳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弓步,如果练法不当,则有拳病和膝伤。“前腿似弓,后腿似箭”,此话不假,但不是前腿劲走腿前及外侧弓膝盖出去和后腿脚蹬地出浮力,而是前腿劲走腿后及内侧从膝窝张出去和边沉边转力发后脚根形成弓步。要打出沉稳中有弓弹之势,前腿开胯向前弓出去的同时后腿也随之开胯松沉有根,以肩、腰、胯松沉的垂直劲为主,后腿脚的斜向撑力为辅,这是体现弓步内涵细节的练法。我认为,“弓步不是前腿弓膝出去而是开胯从膝窝张出去”的这句话,是引导习拳者注重以开胯开裆形成弓步的技术内涵。

六、打出半马步内涵的细节

拳势的定式用到半马步,转换的过渡动作也用到半马步,如果练法不当,则有拳病和膝伤。在练时注意一下后腿髋骨尖、膝尖、脚尖是否相同方向,不宜一味往后坐“死”,而是身后实腿要实中有虚和身前虚腿要虚中有实,既含有后就有前的折叠劲又含腾挪之势。再有注意一下是否松脚踝使涌泉穴吻地有待命之根了,如果脚踝松不开,那是有碍于涌泉吻地的,就没有虚中有实的待命之根了。

七、沉肩坠肘的细节

比如练到“揽雀尾”“如封似闭”中的半马步按势时,欲要沉肩坠肘的沉肩,先要开肩开锁(指锁骨),用意念向下松落沉放自己的两肩,以使锁骨两头向下,追求由锁骨的V字型变成一字型,同时以沉肩推动坠肘,这就是开肩开锁的练法细节。再有注意一下,沉肩时肩井穴与脚底涌泉穴是否贯通了。恩师林墨根在我家里传授“搂膝拗步掌”的练法时说:“这个手要坠肘,不是推出去的,而是沉出去的……”打拳时注意一下,拗步掌这个手是否做到了坠肘沉出去。

八、沉顶对拔松开的细节

比如练到“揽雀尾”由半马步按势转换弓步按势时,有些人的身势只注意腰胯往下的松沉,忽略了腰脊对拉松开的沉劲对拔劲。所以后腿蹬伸前腿弓出时,胯臀腿往下松沉到脚底的同时脊、颈向上松领到头,腰脊拔直立正竖起“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

九、前后、左右对拉松开松沉的细节

比如练到“翻身撇身捶”定势时,前右臂曲肘缓缓下沉往后抽的同时左臂从左耳侧向东南方推按出去和两腿胯根松开的动作是否找到前后对拉松开松沉的感觉?再如练到“右倒撵猴”时注意一下,左臂后抽与右臂前推和两腿胯根松开的动作是否做到了左右对拉松开松沉的细节。

十、扶脚内侧之弱的细节

以脚底贴地相合沉实来说,脚内侧相对较弱,脚外侧相对较强,扶脚内侧之弱的练法,是一个有效调整脚底阴阳平衡的技术手段,所以在练拳中注意这个细节,就是以照海穴的松沉来带动脚内侧与地相合沉实,还有利于增强脚后跟内侧的劲道,后跟内侧劲道是胯的根,对稳固下盘是较为重要的。如果没练过这个细节,不妨在“倒撵猴”“翻身撇身捶”“玉女穿梭”“金鸡独立”姿势动作中体验一下,确有稳固下盘的功效。

十一、肩与胯合的细节

肩与胯合是上下相随有助于立身中正的技术手段之一,比如练到承“掤手上势”准备过渡“揽雀尾”,腰胯往左旋转使重心移动对应作用于左脚,垂左臀松右肩的右脚向左前上半步时,有些人松沉和平衡的功夫尚欠火候又不会以肩与胯合有助立身中正,所以练得不够沉稳平衡,如要求缓慢均匀行拳就会力不从心了。值得注意的是:肩与胯合和腰胯旋转是密切联系的,肩与胯合的吃住松沉劲了,腰胯就旋转到那里为止。

十二、合住松沉之劲的细节

比如练到“进步搬拦捶”定势前右拳平胸向前正东方击出、左手掌护于右臂肘弯上方的动作,是否找到两腿胯、裆、膝、脚合住松沉根劲的同时还要合住腰脊与两肩、两肘松沉之劲的感觉?有不少人左手掌护于右臂中节处是没有以意引导合住腰脊与两肩、两肘的松沉之劲,图个外形姿势而已。

十三、开裆之劲的细节

比如练到承“抽身下势”准备过渡“右金鸡独立”的右脚蹬撑起来时,有些人不会以大腿阴面开裆之劲辅助右脚蹬撑起来,这样右脚虽有沉弹劲可用,然而还是要么多费拙力一点,要么影响拳势动作的松沉与轻灵。如果以大腿阴面开裆之劲辅助右脚蹬撑起来,既能省力又能有利于两脚根劲的转换和身体重心的移动。

十四、气沉丹田的细节

虚胸实腹是气沉丹田的一种势态,为啥不说是一种状态?因为“势态”是用于不停运动的表述,气沉丹田是意气不停运动的往下松沉,故用“势态”来表述;“状态”则用于停止运动的表述,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不是硬气功的鼓肚子,故不要“状态”来表述。沉肩坠肘也好,含胸拔背也好,都能有助于气沉丹田。如果在虚胸实腹或者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同时融入鼓胀大包穴的练法细节,大包穴往外鼓胀,胸更虚空了,确实能使意气更好松沉到丹田再落脚底。如果没练过这个细节,不妨在“揽雀尾”“如封似闭”的半马步按势中体验一下。

十五、立身中正的细节

比如练到“白鹤亮翅”以腰挑带动右手臂由前下向上提挥时,拳意是以右手背挥击对方面部,有些初学者练到这里,会身不由己的顺着手挥亮开而出现身仰的拳病,如果在练时注意到含胸拔背和松腰收胯的细节,就能立身中正了。再如练到“上步七星捶”左臂稍往前挑掌变拳的同时右钩手也变拳往前打出时,有些初学者会身不由己的顺着上身向前之势而出现撅臀的拳病,如果在练时注意到尾闾中正和敛臀的细节,就能立身中正了。

十六、八面支撑的细节

比如练到“十字手”时,有些人的架势只注意头部百会穴、颈、脊上领和松腰塌胯、尾闾下垂的上下对拉松开支撑,忽略了两手向前松掤和脊往后拔背的前后对拉松开支撑,也忽略了锁骨肩井穴、胯裆分别往左右松开和两手臂圆开的左右对拉松开支撑,所以拳势没有浑圆之气。从两面支撑练到八面支撑是有阶段的训练过程,我认为,在从头到尾的行拳走架中,如果姿势动作练不到四面支撑的就先练两面支撑,如练不到六面支撑的就先练四面支撑,如练不到八面支撑的就先练六面支撑;如练不到意气支撑八面的浑圆之势,就先练抻筋拔骨以内劲支撑八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