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春秋时期可以简单解释为东周前半期,因为继西周之后的东周王朝。按照历史学家的时间分类法,可以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被鲁国史官编纂成一部《春秋》,而“春秋时期”也因此而诞生。

在长达294年的历史岁月中,不仅铸就了东周不朽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孕育或积淀出了可以泽披后世的文化与信仰。或许很多人对东周或春秋时期的印象,仅停留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层面。事实上除却戏剧性的一幕之外,春秋时期绝对是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春秋时期既有“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爆发,也有此起彼伏的战争场面,可以说是一个各路风云人物齐聚的大时代。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大舞台上,不仅可以看到诸子百家,因学术与思想不同而激烈辩论;也可以看到贵族或布衣,因才华横溢而封候拜相。

笔者认为,春秋时期作为古代历史中,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的关键过渡阶段。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而且也为后世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哲学思想、社会意识;以及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人们在分析或评价一个历史阶段时,很容易因为从大处着手而忽略细节。笔者认为实际上每个时代的饮食文化,其实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就像从茹毛饮血的历史时期,逐渐向用火炙烤食物时代发展,就是一个具有飞跃性的历史进步。

笔者认为,春秋时期的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食物上,而且也体现于饮食礼仪方面。当食物或餐饮体系开始与礼仪融为一体,人们在对待食物的时候,开始从填饱肚子向饮食文化进发时,其实就已经说明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进步。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春秋时期饮食文化与食俗礼仪

春秋时期是一个君子与小人并立,改革与战争共存的重要历史阶段。铁器发明让社会生产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百家争鸣” 让文化与学术达到了巅峰。笔者认为这个充满千变万化的大时代,为古代历史发展增添了一种亮色。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春秋时期,古代社会的发展走向就会扑朔迷离。很多被后世奉为经典的思想或学说,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走向,其实都与春秋时期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如果将春秋时期,比作通向未来的跳板,那么春秋时期的美食就是跳板上的铆钉。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一、生产力发展促进下的饮食理念

1.铁器时代到来,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笔者认为,纵观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可以得知每一次社会进步,以及人文理念更新,都与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息息相关。根据历史记载发现,铁器的时代,应该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但是冶铁以及使用铁器的时间,却是在公元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

为了纪念这一标志性的重大突破,后世历史学家又将春秋时期称为“铁器时代”。单从这个称呼来看就足以证明,春秋时期的铁器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尤其是铁质农具和餐具问世之后,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农业和饮食文化发展。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2.生产力空前发达,饮食出现精致化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空前发达的生产力,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优势,而且也为各路诸侯国争雄称霸,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坚强后盾。最重要的是也为春秋时期的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途径或渠道。

生产力提升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社会资源出现极大丰富。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不仅拥有了更多食物选择和烹饪技巧。同时也从根源上改变了贵族和平民,在饮食理念和文化方面的态度和观点。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在食品资源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春秋时期的饮食文化,逐渐向更高层次的精致化发展。虽然饮食精致化和饮食礼仪,一般只停留在贵族或富人餐桌上。不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老百姓的饮食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3.贵族生活奢侈化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粗茶淡饭根本与饮食文化或理念不搭界。而春秋时期的王公贵族,才是当时饮食文化的引领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在拥有众多特权的同时,社会财富以及实物资源也比较殷实。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笔者认为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或者说饮食文化出现层次性提高,首先反映在了上社会上层贵族阶级的餐桌上。因为只有拥有大量物质资源,以及比较高超的烹饪技艺,才有条件讲究饮食文化,并且让食物更加趋于精美和奢华。

笔者认为无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陶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生产力的提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有生产力得到提升,还能让整个社会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这其实才是春秋时期,饮食文化或理念出现的基础。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4.春秋时代老百姓饮食理念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黎明百姓,由于处于被压迫和管制阶级,所以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比较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百姓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同时更残酷的是,也限制了他们对饮食方面的要求。

所以春秋时期的老百姓餐桌上,根本看不到任何精美的食物,简而言之就是都是家常便饭。“五谷”是他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角,肉类、水产、果蔬是副食。但并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餐餐有肉,也没有现代人所说的餐后水果。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笔者认为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由于当时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粗茶淡饭,所以,即使在生产力空前发达的前提下,他们也根本无法理解或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魅力。

因为只有接受贵族教育的王公子弟,亦或是每天都锦衣玉食的贵族阶层,才能对食物或者说饮食提出要求,正所谓只有见多识广才能了解品味二字。而生活在当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丰衣足食。

物质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时期的老百姓拥有的社会财富较少,所以他们并不是饮食文化的推动者,换一句话说只是饮食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当饮食文化和理念从宫墙中走出来时,才会让逐渐富足的老百姓,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魅力。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二、《诗经》中的春秋时期美食观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诗集,同时也是当时社会中的“百科全书”。《诗经》中包含了大量有关饮食文化的诗篇,从客观角度上来讲这些饮食诗歌,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了春秋时期,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文化,而且也体现出了饮食中的礼仪。

《小雅·鹿鸣》通过一百多字,将古人宴饮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能够举办或参加宴会的人,只能是周天子或一方诸侯。笔者认为《小雅·鹿鸣》中,所表达的饮食文化其实非常直白,就是先秦时期王公贵族的饮食理念。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燔、炙、炮” 是三种烹饪方法,将食物烹饪成美味食品之后,才“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笔者认为《小雅·瓠叶》,既表达出了先秦贵族的饮食特色,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直观理解。精致、美味、丰富、回味无穷,就是当时贵族阶层的饮食文化。但是这种饮食文化却没有得到推广,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三、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态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文学家、理论家等。一部《论语》不仅记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也表达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笔者认为能够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并且在西汉武帝时期被当做治国理念,就足以说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1.孔子对饮食文化的理解

就是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圣人,其实在面对美食的时候,也有比较独到的个人见解。《论语·乡党》中曾有:“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原意是在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更加严肃、谨慎,所用的食物也要比平常更加精细。

简而言之就是肉要切成细丝,而食物也要精致美观入味,这其实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涵义。笔者认为如果深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还有很多层深意有待考证。也就是说这句话并不是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孔子对春秋时期,饮食文化的一种启迪和倡导。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深意

实际上如果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背后的深意去分析和讨论,可以发现这是孔子对祭祀食物的要求。“精”指的是“精者,善米也”,在祭祀的时候不能用粗米,而是应该使用打磨之后的精米,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片诚心和敬意。

笔者认为,从孔子对祭祀之食的要求中,完全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饮食文化。因为除了祭祀之外,贵族们,日常饮食中也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其实就是春秋时期的饮食文化,以及被现代人误解的“美食观”。

如果按照孔子的饮食理念去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主张背后的涵义,其实是对饮食精致、慎洁、卫生的呼吁。虽然这是春秋时期祭礼食规,但是却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成为了广大群众的饮食理念或文化。

春秋饮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背后,隐含了哪些饮食理念?


结 语

笔者认为春秋时期虽然尚属于社会发展阶段,但是在铁制农具出现之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广泛提升。直接影响就是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在“五谷”、“六畜”、蔬果,极大丰富的前提下饮食文化开始显现。

虽然饮食文化和理念仅停留于上层社会,但是在孔子的倡导私学的理念影响下。我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也开始读书,并且在汉朝时期开始进入社会上层。在这种前提的影响之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理念,开始自上而下的覆盖了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

吕田《春秋战国的饮食文化》

孙魏《从《诗经》看春秋时期饮食文化》

陈文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