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blackhappy 2020-07-30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社会唯一成功的变法。

它搭建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架构,助推了中国分久必合的统一潮流。

在这之后,所有的变法,都不过是闹剧,像王莽改制;不过是修补,像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不过是有头无尾的空文,像戊戌维新。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在于商鞅看透了人性!

商鞅为什么最后被车裂?在于商鞅无视人性!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大秦帝国》剧照

商鞅:推行变法与看透人性

《周易·革》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管子·牧民》曾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历来变法、改革,从传统思想角度而言,都是要顺应大势,随从民心。但历来变法、改革,也都有阻力。这是变法、改革的辩证法。

商鞅变法是从顺君心、逆民心开始的。

它的成功,从根本上讲,在于商鞅看透了人性——把握住了秦孝公的人性,控制住了秦国贵族的人性,驾驭起了秦国人民的人性。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大秦帝国》剧照

1.把握秦孝公的人性——要在强秦

秦献公去世,21岁的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即位,誓要励精图治,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听到秦孝公求贤,36岁的商鞅(前395年-前338年)从魏国来到秦国,并通过宠臣景监得以见到秦孝公。

初见秦孝公,商鞅对他大讲“帝道”,听得秦孝公都睡着了。事后,秦孝公对景监说,商鞅是个“妄人”,意思就是狂妄不知、言语荒唐的人。

第二次见秦孝公,商鞅又对他讲“王道”,秦孝公有点开始注意听了。但还是不满意,又骂了景监。

第三次见秦孝公,商鞅对他大讲“霸道”,秦孝公这时才觉得商鞅可用。

初入秦国,商鞅通过三次进见,把握住了秦孝公的需求——强国之术。对秦孝公来说,“帝道”和“王道”都需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他等不及。他要顾的是在世时,就让秦国称霸。

这时,商鞅讲自己所学的刑名法术,讲给秦孝公听,顺应了君心,为变法奠定了基础。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秦孝公、商鞅,《大秦帝国》剧照

2.控制秦国贵族的人性——“刑太子之师傅”

秦孝公欲用商鞅推行变法,第一步是要统一上层的思想。

变法施行前,秦孝公召集众臣廷议,让商鞅与众臣辩论。

甘龙、杜挚等秦国贵族,主要因循旧制,因为变法首先要触动的他们的势力。

商鞅此时无官无职,凭借两点说服了秦孝公:第一点是“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变法就应该从上自下力推,排除他见;第二点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变法强秦是要因应时事,不能泥古不化。

在秦孝公的力推下,商鞅任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核心是以法行赏罚。行法的核心是控制到既得利益者。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大秦帝国》剧照

在推行变法的二十年中,商鞅两次对秦国贵族下手。

第一次是变法第一年后,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犯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要处罚太子。但太子,是嗣君,“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这个处罚,加强了法了的权威性。处罚之后,秦国人都唯令是从。

第二次是变法第十七年,公子虔——也就是秦孝公的大哥、太子的师傅——又犯法。商鞅对公子虔处以劓刑。

通过两次对秦国顶级贵族的处罚,商鞅让秦国贵族被迫服从法令,也让秦国人知道法令是至高无上的。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大秦帝国》剧照

3.驾驭秦国人民的人性——“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商鞅认为,“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变法的推行关键不在顺民心,而是君主的决心、树立法律的威严。

变法施行第一步,商鞅首先是“取信于民”。他在秦国国都的南门立了三丈之木,对人民说,能将木移到北门的赏十金,但没有人信,又说赏五十金,有人试着扛走了,结果真得了五十金。由此,人民开始觉得商鞅可信。

之后,又通过处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商鞅变法是对秦国的一次系统性改革、彻底的改弦更张。所谓“移风易俗难”,变法推行的前十年,都是以法律之威,强力推行的,人民抱怨很多。但推行十年之后,秦国人民开始适应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时候,有人就跑来跟商鞅说变法好。商鞅并没有高兴,而是将这些议论变法的人,迁到了边境。由此,秦国从上至下,只有闻令而动,没有人再敢议论法令了。

商鞅之死,在无视人性

商鞅变法是彻底的法治,一断于法,法外无情,不讲恩义。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大秦帝国》剧照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一段很长的对话,是赵良与商鞅的问答。

两人对话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已十年。十年之间,商鞅树信立威身边没有朋友。他希望跟赵良结交。但赵良回绝了他。

商鞅就问赵良是不是对他治理秦国不满意,他跟秦穆公时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怎么样?

赵良说:“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相比五羖大夫,赵良说,商鞅入秦见秦孝公,是通过宠臣景监介绍,名不正言不顺,这是第一。

第二,商鞅治秦只看君上的意思,不为百姓考虑。

第三,商鞅变法积怨太深,“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第四,商鞅相秦,让人民只知道法令,“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商鞅自己凌驾于法令之上、凌驾于贵族之上。

所以,商君出行,既讲排场,从车十乘,又带甲兵,防备被杀。

但商鞅没有听赵良的,而是依旧故我。

最后商鞅因秦孝公去世,不得不被杀。

秦孝公在位24年,商鞅地位崇高。但他一死,公子虔等就开始告商鞅谋反。因为过去的太子、现在的秦惠文王也对商鞅反感。所以,商鞅不得不出逃。

商鞅逃到函谷关,晚上要住旅店。但旅店说按照商君之法,必须要实名登记。商鞅仰天长叹:“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他变法太成功了,自己都无处藏身。

跑出秦国,商鞅来到魏国。魏国人也因为他欺骗公子卬,让魏国失去河西之地,逮住商鞅,送还给秦国。

回到秦国,商鞅还在做困兽之斗,但在渑池被杀。秦惠文王不解气,又将他的尸体车裂,灭族。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看透人性,商鞅之死在于无视人性

结语:改革者的悖论

商鞅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商鞅之所以能推行变法,关键在于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也凭借这把尚方宝剑,遇鬼杀鬼,见神杀神,他得罪了秦国的贵族,对秦国人民也不讲恩义。

正是有这种一切归于法的绝情无义,商鞅变法才能成功。假如他不说要处罚太子,不处罚太子的师傅,那他推行的变法就会大打折扣。

但变法成功了,商鞅却死了。这个悖论,是个难解的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