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童言无忌”到“口有遮拦”

 老鄧子 2020-07-30

  童年,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孩子的童言无忌,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的文明,或者文化,是赞扬孩子的这种天性的。鼓励孩子敢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勇敢地倾诉自己的心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会把童言无忌和口无遮拦等同起来,这是极端错误的。我们是站在纯粹客观的立场上称赞童言无忌这种精神的,而口无遮拦,则是一种具体行为。面对口无遮拦的行为,我们对孩子的德育应该发挥具体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做家长和做教师的,不能忽视语言素质、礼貌礼仪和道德教育的培养。

  我们做父母的,或者没做父母时,常常会逗幼儿玩,最喜欢问他们的一句话是:“告诉我,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天真的孩子会告诉你真实的感受,是爸爸好,或者是妈妈好。等孩子慢慢长大一些,再问这个问题时,孩子会回答你:“爸爸和妈妈都好!”孩子在成长,他自然能识别出这是个圈套,而且他能分别说出爸爸和妈妈不同的好来。也许,孩子的话并非出自真心,但他知道,爸爸和妈妈期待这样的回答。至少,他在意了父母的感受。这种进步,一方面靠他自身的体悟,另一方面,也要靠父母的引导。

  有一次,我去买装修材料,在电梯上遇到一位母亲,怀里抱着自己的孩子。也许因为电梯上有点拥挤,她的孩子脱口而出一句脏话,当妈妈的立刻把脸黑了下来,她严肃而又愤怒地质问孩子:“说,你从哪儿学来的?”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扭动着身子,很显然有点撒娇和难为情的意思。孩子不回答。母亲又追问:“说,从哪儿学来的?”孩子被逼急了,才回答:“从我姥爷那里。”母亲的脸更黑了:“还说,还说!”孩子终于领会了母亲的意思,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闭嘴了。我很感动,从心里为这个母亲点了一个大大的赞。孩子口无遮拦,童言无忌,而做母亲的在这里拦了一下,变成了“口有遮拦!”这是引导,这是教育。俗话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但这一方面,不少的家长很不称职。我记得有一个母亲,曾经夸耀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我问她从哪一方面看出来的?她说孩子这么小,就会骂人了。我大跌眼镜,感觉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这样的孩子,从家庭培养上,肯定是失败的。这种失败,在学校里是很难矫正过来的。现在的孩子,在学校一个样子,在家里一个样子,和他的伙伴们在一起又是一个样子,可以说是三重人格。所以,后期的矫正极其困难。

  还有一次,我去深圳的某个小学做讲座。讲座完毕后,孩子们排着队依次走来,让我签名。等我签到一个女生时,这个女生大声地说了一句:“真丑!”我愣了一下,让女生回来,而在我身边的老师脸已经红了。我一点儿也没生气,只是好奇,我问:“我问一下,我哪儿长得丑呀?”女生说:“你都有白头发了!”我哑然失笑,扬扬手,让女生走开了。她的童言无忌并不令我生气,我只是好奇为什么有白头发的人在她眼里是丑的?她心里那么想,本来就不对,还要口无遮拦地表达出来,令我觉得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失败,缺失了基本的礼貌和礼仪,对他人——尤其是长者——连基本尊重都没有。我们常常说的“教养”,实际上就是指一个人的品德素质。

  我遇到过很多很多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一个孩子,张口闭口说脏话,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我们给孩子们传递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做一个有素质的人更重要。现在的网络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只要一上去,就会发现各种骂,各种人身攻击,各种帽子乱飞,我想这大概都算是口无遮拦吧。我很希望家长和教师在肯定孩子们童言无忌的前提下,帮助孩子们做到“口有遮拦”。这是现代文明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原载《今晚报》】

  插图 / 童言无忌 / 范林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