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分享:我们总是在逃避着

 悦来阅好吧 2020-07-30

[福]我们总是在逃避着

原创 毅冰

爱自己,请先弄明白自己

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有痛苦的感受,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选择。大家都喜欢美好的、轻松的、开心的事物,没有人喜欢主动去找罪承受。虽然,我们都承受着自己找的罪。佛家说,世间八法,这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即希望被赞美,不希望被否定;希望得到,不愿意失去;希望快乐,不要痛苦;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闻。这八法正是照见了我们贪嗔痴的集谛之道,从而让我们大家轮回在苦谛之间。所有的事情均有其因果转换而得。包括我们承受的不开心、痛苦的部分。人们越是规避什么,通常越会来什么,这也是墨菲定律告诉大家的道理。

比如,生活中,不管男人、女人,大家喜欢的美好的东西是有哪些呢?美好的物质、美丽的花朵、开心的事物、轻松的环境、美丽帅气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喜欢追求的。这也是生活的意义层面。无可厚非。可是,若是我们的生活中在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过程中,出现了不美好的事情时,大部分人却选择了逃避或者是掩盖的方式。

让自己看起来好一些,用自洽的理论让自己好想一些,这看起来好像更像是爱自己一些,其实是给自己的生活埋下了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想不再痛苦,只有进入痛苦,去了解为何我会感到痛苦。这才是究竟之道。而不是不去想它,不去管它,不去理它,还以为时间长了自己忘记了。所以唯识研究范畴有句话送给大家:忘记,是大脑欺骗我们最合理的解释。

当然,转换这个理念和过程是需要一个极大的愿力的,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并转换的,如心理学上讲: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是回避和逃避问题的倾向。可见逃避本身就是我们自我保护机制启动的一种本能反应,来自于头脑的分析、判断、评判的惯性结果。当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者悲伤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习惯于用各种方式选择去忘记、去规避。因为这样做,似乎在帮助自己重建信心、走出误区。很明显的,这样做会让自己的感受好多了,正如先前所讲,这正是人们贪嗔痴的结果,意识层面输出的结果。因为有了分析、判断、评判,认为那是不好的。所以,事件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是我们让事件具备的这些特质。

如果我们尝试放下这些评判,从发生的事件进入内心,去觉察自己造成此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果相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也知道,放下这些评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快乐、得到、被赞美、名相这些了。重要的是,我们还以为自己就是快乐的、还以为自己就已经得到了、还以为自己真如被赞美的样子、还以为自己真的就如虚荣的事实了!并且难以割舍,恐惧、害怕、紧紧抱着这些取暖,越来越没有勇气去面对内心深处那个不堪的自己,那个真实的自己。

现如今,很多课程都在强调,放下自己的过去,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自己的未来。这话讲的多么动听,引导人们去多关注规划自己的未来,不要纠结那些痛苦的、悲伤的、不堪的过往。通常人们听到这些言辞,很容易被导向,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不愿意去面对这些,所以,相当于为自己找到了最有力的证词,可以顺耳其然的选择性规避。可是,过去真的就那么容易放下吗?或者说忘记了就是放下了吗?自欺欺人罢了。

如果你想放下什么,只有进入感受,找到根源。生活形式,我们选择舒服的方式,惬意;可是,对自身的成长,你选择舒服的形式,你的生活便会让你不舒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