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诗坛]《东楚晚报》专版报道:黄石“诗群”闻名于全国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东楚晚报记者 张晗)本月中旬,“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2016年夏季号将迎来著名诗人吉狄马加,黄石诗友们早早就开始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了。

  近十年来,莅临黄石的全国著名诗人、诗评家很多,如舒婷、韩作荣、赵丽宏、霍俊明、吴思敬等,他们或开坛讲学,或举办诗会,每次诗歌活动,应者云集,反响热烈。这不仅因为黄石喜爱诗歌的人多,更因为这里从事诗歌创作的人多。  

  今年,中国新诗迎来百年,即便中国诗歌的现状喜忧参半,但黄石诗歌群体的热情丝毫未减。他们笔耕不辍,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对于黄石这个诗歌群体来说,写诗,就是一种最真实的生活态度。



【老中青三代 诗人“相亲”】

  自新诗在中国逐渐成为诗歌创作主体以来,黄石的诗人如雨后春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人都在写诗的繁荣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黄石诗坛保持活跃的新诗人至少有百人以上。

  他们之中,既有早已成为文学圈里标杆人物的白发老人,身上带着“文化名人”的标签,仍在发挥余热;也有才刚接触社会的毛头小子,言辞里满是青春呀爱情呀;更多的是,一群“而立”、“不惑”、“知天命”的中坚力量,一边在为自己的生活以各种方式奋斗,一边坚持以诗人的态度审视着身边的一切。

  他们之中,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六旬老农,看到田间飞来一只蝴蝶,看到母亲弯腰在地里割麦子,也会诗兴大发;有从十几岁就开始外出打工,直到几十岁仍在打工的女性,漫长漂泊经历在内心发酵,促使她一举夺得“中国十佳打工诗人”的称号;有经过军旅生涯的锻炼继而“转型”地方的领导干部,带着一种特殊的信仰,眼睛却始终望向诗和远方;更多的是,一份平庸工作背后,却怎么也难以割舍对诗歌喜爱之情的普通人,他们说,如果不写诗,就找不到日子的坐标,就难寻到人生的方向。 

  他们之中,有些诗人,佳作不断,个人作品集一部比一部有分量;有些诗人,还不太好意思以“诗人”自居,谦虚地把自己的诗作抄在本子上,反复修改直到可以拿出来分享;更多的是,勤奋、满腔热忱,对所见所闻所感都有表达欲望的优秀诗人。

  可喜的是,黄石整个诗歌群体,无论年龄的大小、身份的高低,只要是在诗歌面前,大家都可以敞开心扉,互相取长补短,零代沟的自由交流,呈现出一片诗人“相亲”而非“相轻”的景象。



【佳作不断 诗坛硕果累累】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

  今年春天更美丽,因为黄石诗坛出现了里程碑式的事件。

  今年3月,由黄石本土中青年作者的优秀诗作结集《黄石诗群》丛书正式首发,11名诗人精挑细选,把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心路历程公之于众,以接受社会大众的评定。其中包括向天笑的《如影随形》、周承强的《不知所终》、卢圣虎的《由暗到白》、曹红燕的《恭候花开》、刘素珍的《随遇而安》、胡耀文的《聆听花开》、王子轩的《世纪之约》、张俊芳的《断梅无蕊》、胡学龙的《大地之灯》、殷亚男的《时光钟摆》和毛淑萍的《湖畔的风》。这套丛书对于黄石当代诗坛而言,有着极为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紧接着,一本更具有关注度的《还地桥诗选》又向世人展示了黄石一个令人啧啧称赞的诗歌现象:一个乡镇,竟能出一本收集18位本镇作者、300多首诗歌作品的集子。他们从“50后”到“90后”,从农民到官员,同样以“诗群”的形象出现,在黄石、乃至全省全国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黄石诗坛的累累硕果在很多其他刊物、杂志、作品集中都可以看到。

  上世纪80年代,黄石出版的文学杂志《散花》(《五彩石》前身),一度面向全国发行,名气很大。全国各地不少诗歌写作者以能在《散花》诗歌版面发表自己的作品为荣。当时黄石出现了程光炜、胡晓光、雪村等一批优秀诗评家、诗人。

  而当时不少黄石作者的诗歌则登上了《诗刊》、《星星》、《诗歌报》、《中国诗歌》等全国数一数二的诗歌平台。曹树莹、向天笑、卢圣虎、田禾、江雪等诗人,已经出版多本个人诗集,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中曹树莹的组诗《关于花朵 水和石头》及五百行长诗《金色琵琶》,分别获得第一届及第三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 



【以诗会友 反响热烈】

  诗歌是一种有着特殊属性的产品,随着时代发展,它逐渐以更丰富的形式出现。在黄石地区,以诗歌为名的活动不胜枚举,每一次,现场气氛都超乎想象的热烈。

  2013年5月,《诗刊》社第四届“青春回眸”诗会选在黄石举行,这是《诗刊》社的一次盛事,更是黄石诗歌爱好者的一次盛会。舒婷、林莽、李琦、谢克强、梁平等十几位著名诗人相聚黄石,给这个本就诗意盎然的城市带来了更浓郁的诗歌气氛。

  活动结束,《诗刊》出版了黄石特辑,仅那一期《诗刊》就收录了十几位黄石诗人的作品,这也是全省范围内陆市级诗人第一次在《诗刊》群体亮相。

  不仅如此,黄石文化品牌活动——“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多次邀请全国著名诗人、诗评家来到黄石,凡是来到黄石的诗人,都对这里的诗歌氛围赞不绝口。

  “我听说黄石有一个乡镇就有20多人在写诗,这个真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现象。”曾二度来黄的舒婷如此赞叹。

  著名诗人、《诗选刊》杂志主编郁葱被黄石诗人的热情深深感染,他鼓励黄石诗人要脚踏实地坚持写作,重视作品的尊严、价值与生命力,写出情感细节,创作出更多佳品。

  今年初,2016年首届华语诗歌春晚盛大举行。黄石作为湖北省分会场,也同步举办了一场诗歌春晚。当晚,17名诗人齐聚一堂,互相诵读对方的诗歌作品,现场气氛温暖、和谐。

  在本地一批热爱诗歌的诗人带动下,许多人从普通读者到主动参与到诗歌活动中去,黄石诗歌群体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庞大。



【没有“山头”流派 和谐共存】

   中国新诗走过百年,但诗歌的状态却并不是一平如水的。

   “如今,整个诗坛的江湖气很重,不少诗人名存实亡,‘诗’和‘人’是一种剥离的状态。”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黄石市文联党组书记、作协主席曹树莹坦言,如今诗歌的大环境并不是那么理想,“不过,黄石的诗人们倒是保持着活跃态度,一直在出品优秀的诗歌。”

   在职业生涯中,曹树莹的身份很多,但他唯一没有变的身份是诗人。由于负责黄石文化工作多年,曹树莹对整个黄石诗坛的状况给予了非常客观的分析。他表示,黄石诗歌群体的一大特点是没有“山头”、不分流派,包容开放,因此诗人们能够和谐共存、真诚相待,相互之间认真地探讨、取长补短。从“伍仁圃”、“还地桥诗群”等现象来看,黄石的诗人惯以“团体”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曹树莹表示,黄石活跃的诗人数量放到省级、国家级的层面来说,也算非常多的,并且他们的写作热情很高、也很高产,这一点很值得鼓励。此外,整个黄石诗歌圈子一直保有“允许别人批评”的美德,诗歌作者之间多以探讨、交流为目的,互相之间都是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