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刘放的散文《 高启——江南一枝梅》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刘放,1962年生人,祖籍湖北大冶,出版有小说集《远方的诱惑》、散文集《智慧钥匙》《有一个少年》纪实文学《精彩与无奈》旅游文化读物《虎丘》《周庄》文化访谈录《你对刘放说》(三卷)《另类补白》等十二种,江苏省作协会员。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和新闻奖若干。现为苏州某媒体首席编辑。

 高启——江南一枝梅

一 

雁飞知冷暖,花随季节笑。冬天一到,自然界中的百花似乎都应声枯萎了,唯独梅花精神抖擞。不论是红梅、腊梅,还是白梅、墨梅,“梅花欢喜满天雪”,整个梅的家族,都在这个季节里凌寒独自开,无不笑容满面。

在我们苏州,爱梅花的画家众多。老画家张继馨的名字非常有意思,整个就是一朵花开放的过程。他画的梅花,枝干苍老遒劲如铁,却红梅点点,娇艳欲滴,让人浮想联翩,似乎馨香从画中悠悠又幽幽地弥漫开来。苏州还有一个年轻画家也姓张,工笔花鸟功夫了得,极其舍得投入力气的是花间鸟儿的情感描摹,精雕细刻,但作为陪衬的梅花也是朵朵个性鲜明,或含苞,或怒放,一如他的名字——张迎春。

但这里要说的是一位吴地爱梅花的古代诗人。他的作品,他的人品,都堪称是一枝梅花,从明初至今,一直让人仰视,让人震撼。可以说,他照亮了整个明代的诗坛,也照亮了整个江南。

他的名字叫高启。

故事想从56年前讲起。

1961年12月,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发表。当时的中国基本面与今天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1958年盲目激进的“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此时,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算得上是雪上加霜,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写作发表这首词的目的,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他借咏梅言志,鼓舞斗志,鼓励人民大众要有威武不屈的乐观主义精神。

原词是这样的: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在这首词的前面有一句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是表明创作契机。

我们不妨也将陆游的咏梅词摘录下来: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咏梅词,全篇印象最深的,是一个 “愁”字;毛泽东的咏梅词重点却在最后一字——“笑”。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襟怀。果然是“反其意而用之”。

在当时诸多的解析当中,人们都将目光集中投向这两首词的比照之中。五十多年过去之后,许多的历史资料都能够公开出来,人们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个写梅花的诗人及其作品,对毛泽东的这首词影响更大,他就是明代的苏州诗人高启。

让我们走近毛泽东的书房。

资料上记载,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三次留纸条秘书田家英,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

这天上午6时,毛泽东手书的便条上有:“田家英同志: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过了两个多小时,8时半,他再写一便条:“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随即,他又追加一条:“家英同志: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后来终于查知,这首诗是明代苏州诗人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我们不妨先看看毛泽东的三张便条,很有意思。他第一张便条,是要秘书帮他找林逋(和靖)的诗文集,林逋就是那个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佳句的诗人,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这位林诗人还有一个雅称“梅妻鹤子”。想到写梅花的诗人想到林逋,即便错也错得有道理。第二张便条是两个半小时后写的,记住了咏梅的一联佳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还发现不是林逋所写,因为他翻查了林的诗集,集中没有,但自己慢慢回忆,终于想起了其中的具体句子。 随即追加的第三张便条,又将想起的诗句由一联增加到了四句,忽想起清人高士奇,怀疑这个咏梅的句子是清代高诗人所作。并指明方向:请问一下文史馆的老先生。这写三张便条的过程,让人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对身边秘书的亲和,对文史馆老先生的尊敬,还有他自己迅速思索的思路轨迹。虽然高士奇也是错的,但他姓高——高启的姓想起来了,海底的冰山也就渐渐涌起。

毛泽东非常喜爱高启的诗,当然因诗也喜爱诗人,喜爱诗人的人品。毛泽东在查到这首咏梅诗是高启所作后,非常高兴,不仅用毛笔重新书录了这首七言八句的诗,还在诗前加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看看还嫌不够表达自己对高启的感情,有在“伟大”的下面,重重划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这两位相隔几百年的诗人,可算是惺惺相惜的一次神交,一次心灵的握手。

可是,何以见得高启的诗对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影响更大呢?陆游的是长短句的词,词牌与毛泽东是一样的,毛泽东还在词前加一句“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高启还是诗,毛泽东的词中并为提及只言片语。

不妨稍加分析一下高启的诗句的格调,就能发现毛泽东喜欢高启的理由。

看首联——“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梅花本该是瑶台上的琼玉,谁栽向了江南? 不说栽于天下而只说栽江南,大约是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吧,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他故乡的这片山川是最适合梅花的。

看颔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他是雪山中的高士,她也是林里的美人,于雪山能安稳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 清风明月中美女款款迈步,何其超然绝尘?从容而不惊,秀雅而不艳,不知是梅花的高洁呢还是人品的坚毅? 

看颈联——“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林中最平常的青苔,也知道爱怜美人,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这残留的清香带到不远的春天暖土之中。 

看尾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诗人何逊之后便再无咏梅好诗,梅花在寂寥地枯等,但终究会有知音到来的,譬如眼下正在写梅花的诗人高某…… 

梅形易写,梅魂难临。诗人若非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细读高启的诗,与其佩服诗人的高妙手笔,不如仰视诗人高洁襟怀。通篇诗未写一“梅”字,却处处有诗人自己的身影闪现其上。

毛泽东的咏梅词,也是无一梅字,却字字皆为梅花神貌,处处都有中国人精神。

陆游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却因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彻骨的悲凉。用现在话说,是负能量。

而高启,一如其名,“从高处启发”,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这一枝江南梅,穿过数百年的烟雨,冲出了江南,北上,绽放在彼时的紫禁城、如今的中南海,绽放在一间特别的书房中。

明代的江南一枝梅,最后艳艳地在雪地上绽放了。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明代长洲(今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吴故地授徒自给,有点像今人的做家教。

但得罪了屠夫一般的皇帝,还能有好果子吃?

给高启带来灾难的直接原因,还是他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那个朝代,吴地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或糕点馒头祭神,现在这个风气还有。当时苏州府官方办公大楼建造,知府魏观人来疯,“显嘎嘎”要退隐的高才子写一篇像样的上梁文,这有点像宋代的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就向吴地才子范仲淹索句求文,“作文以记之”,终于搞出了一篇《岳阳楼记》。高启也没有想太多,知府架子没有,将自己当哥们抬举,一顿老酒穿喉进,提笔就写出了这个劳什子。 这本不过一件很小很平常的风雅事,却被朱元璋候了个正着,终于是让他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观修建的知府治所地点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其二,高启写得那篇《郡治上梁文》上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岂不是另“有异图”?杀无赦!

具体罪状,还有几条,就不必一一罗列了。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元璋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对苏州非常不待见。打张士诚时,久久打不下来,据说苏州的百姓都在帮他,他能不拿苏州人出口恶气?苏州富人多对吧?先拿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开刀,万惯万万贯家产全部充公,家人一咕噜充军发配!苏州人养尊处优?移民,从阊门出发,都给我到苏北滩涂地或更远的地方种地!数万人哭哭啼啼离乡背井,至今,他们的家谱上都写有苏州阊门。几百年后的今天,盐城一带的人们,还将睡觉唤着“上苏州”——梦回故里!至于文人高启,很清高对吧?给你个官你不做,“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给脸不要脸!我咔嚓你的腰,我看你的腰折还不折!

朱元璋得天下后依然嗜血成瘾,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别热衷于和宋朝对着干,消灭文人。“吴中四杰”无一幸免。杨基被莫须有罪名罚作苦工,累死在工地;张羽被绑起来沉江喂鱼,葬身鱼腹;徐贲因犒劳军队的小纰漏,被下狱整死了;高启则被活活地先腰斩,继而成八段。享年三十有九,虚岁。

据传,高启被行刑这天,天降大雪,朱元璋给的规格也挺高,他居然要冒雪亲自监斩。他要亲眼看着一个不配合的诗人痛苦地慢慢死去。实际情形是,高启被腰斩后,的确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上半身的力量支撑起来,用手抓起自己淌在地上的血块,在雪地上写了三个鲜红的“惨”字,如三朵炸开的红梅。

六 

腰斩了高启,也就腰斩了一代文脉。

杀鸡吓猴,杀诗人吓唬人,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就此,如同高启的血向周围蔓延一样,吴地,不再有创作的风气,只有研究隔代、隔无数代的经学。研究先秦以前的国学。他这枝梅花,不是来报春的,他所处的那个冬天,太冷太冷,离春天还遥遥无期。

为写这部书稿,实地收集素材,我数次到太湖边的西京湾。从大小贡山望出去,湖水浩渺,一片苍茫。顶着凛冽的湖风,我想到过高启和他的梅花诗。一个文弱书生,不过想洁身自好,与权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结果最后是丢了性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原本就带了宿命的色彩,无处可逃。除了一声声的叹息,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能将历史倒过来重新演变吗?

湖风吹得心痛。我将皮夹克外的红色羊毛围巾,塞进胸前的衣内。顾不得风度与好看,御寒要紧。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高启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这只能更深深地招致叹息声的沉重。

太湖养育了高启,最终,他的血返归到了太湖,留给后人的是他的高贵气节。还有,几百年后一个大诗人的赞叹。这声赞叹,也就是这位诗人的一句雷霆万钧的诗:“换了人间”!

又是一个冬天来了,今年江南的冬天有雪吗?没有雪,那红梅也是会依约而绽放的。 

如果有空,又心有所思,不妨读读这个明代最有才华的诗人另外八首梅花诗,借窗外那弯照过古人的冷月,葬一代诗魂。 

其二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其四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其五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其六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 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其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其八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其九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黄石文坛]刘放的散文《想为你写首诗》

[黄石文坛]刘放的散文《话说大冶墈头》

[黄石诗坛]刘放的诗《嘴叼车票回故乡》

[黄石文坛]刘放读万敬平长篇小说《青春抛物线》笔记:“冻结是为了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