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散文《家乡的年俗》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徐卫祥,1964年5月出生,原任教黄石十五中,现深圳市高级中学数学教师,出版著作有《教者当自强》和《我的多彩课堂》。

家乡的年俗   

     在家乡,临近春节,各家喜事连连,有小孩做满月的,有老人做寿的,有年轻人结婚的。  

有客人或办喜事吃饭,席间的座次是有讲究的。  
喜事客人落座都要叫“席”,由一位主事者照着写在红纸上的辈分和亲戚亲疏,宣读座次。所有人都要等待主席坐定后,在其它席中坐下来。即便在家中,大凡正式一些的宴席,或是家中来了客人,也是要等长辈坐好后,晚辈才能落座,有时甚至不能上桌。  
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礼仪。  
不过,平常的日子里吃饭是随意的。邻里、妯娌,大人小孩,三四个或六七人,拿着碗,碗头上搁着各式菜肴,蹲在地上,或冬天一起在太阳底下,边吃饭边唠嗑。亲戚家送点肉,或自家腌制特色咸菜,都要拿来分享。吃饭除了筷子碰碗的声音,不时传出朗朗的笑声,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到年底,已经是农闲时节,村里慢慢地热闹起来:剪窗花,贴对联,挖莲藕,杀年猪,备年货,家家忙着,快乐着。  
小时最盼的是家乡过年,除了能吃糖果、鱼肉外,还能和大人一起参加舞狮子活动,那是儿时见过的大场面,真热闹!  
一到腊月,每天晚上在祠堂操练。锣鼓是号令,锣鼓一响,放下碗筷,大家快速集合。年长的是组织者,敲锣打鼓吹唢呐;中青年人,舞狮子;而小孩则学剑学刀学棍学拳。  
父亲是组织者,打大锣。父亲教我打拳,从打桩开始,一招一式都很严。三爹是读书人,依照着课本,教了我一套剑术。每年如此,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但随着外出读书工作,小时候学的一点拳剑都遗忘了。  
操练一个月后,年三十在本村表演。  
天刚擦黑,锣鼓响亮,唢呐清脆。大人、小孩,媳妇挽着婆婆,小孩牵着爷爷,男女老少聚集在祠堂前。最先登场的是花弹(木炭用铁丝包裹,有的地方称“火流星”),两只火球在人群中间飞舞,人们纷纷后退空出一块大场地,这就是“打开场面”。  
接着表演拳、剑、刀、棍。这其实是过场,“好戏”在后头。  
锣鼓稍稍停顿。只见几个叔字辈用方桌搭起四或五层的台子。  
台子搭好,锣鼓又起,狮子出场了!它先拜四门,意思是给各位乡亲拜年。这可爱的精灵,在地面摇头摆尾、憨态可掬,跟着鼓点眨巴眨巴眼睛,还不时面向人群“狮子大开口”。  
人群急忙往后退,一阵骚动混杂着笑声和喝彩声。  
鼓点加快,锣声急促,狮子一跃跳上场中高台的第一层。随后锣声低沉,鼓点放缓,只见狮子在第二台桌脚上“缠绵”、“亲吻”,不时做要掉下来的样子,引起一阵尖叫。  
过一会儿,鼓点又加快,锣声又急促,狮子又跃起,跳上第二台。就这样踩着锣鼓的一急一缓,一快一慢,狮子一层一层往上攀登。人们的心随着狮子的跳跃,一上一下,一时欢快一时紧张。小孩在大人间跑来跑去,追逐打闹,嘴里不停地跟着大人喊:啊、呀、好、好!  
狮子终于爬到了最高层,雄狮高高立起。  
霎时,四方鞭炮辟辟剥剥骤然响起,烟花在天空中炸开。喝彩声、尖叫声、掌声和着炮竹声、山谷回音,构成一曲雄壮浑厚的交响曲,在山村上空,低回婉转,久久回荡。  
狮子登峰造极之后,就缓缓而下。最后由一个武术尊辈表演一套武术,这场表演收场。  
人们意犹未尽,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回家守岁。  
狮子为百兽之尊,威严勇猛,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表演舞狮是期望能驱邪避灾,保佑大家来年平安!  
初四或初五,各家外出拜年结束,再次集结,全村老少,结队而出,以舞狮表演,前去给外姓邻村拜年。  
队伍前面是牌子灯,特别气派。锣鼓声,在空旷的山村间回响,铿锵欢快;唢呐声,在广袤的田野里飞越,激荡人心。  
远远的,有村庄往高空甩出点燃的鞭炮和绽放的烟花,欢迎我们前去表演。  
在乡间,平时各家忙于农活,在一起的机会很少,春节,大家在一起是浓浓的乡情,握手言欢,互致祝福。人们看的是表演,图的是快活,表达的是友情,传递的是幸福。  
徐家祠堂修葺一新,烛台上的烛光闪烁着,香炉的香火袅袅升起,家族的血脉亲情在延续。  
离开故乡,人在那遥远的南方,故乡的年俗时时想起,梦中的狮子还是那样活神活现。  
乡情乡思永远是那么美好!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散文《我的姐姐我的姐夫》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 、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收藏、书画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