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艇丽人说诗

 杏坛归客 2020-07-30
诗的语言是诗人们借以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什么是诗的语言呢?


       

一,诗是优美的语言。 

美的语言不一定是诗,但诗的语言一定是美的。因涉及到美学的范畴,这里只举二点:

1、语言的含蓄意蕴美。如朱庆如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作者在临考前示呈主考官张籍的一首诗。其意在探询他是否欣赏自己的作品。当然这种意愿是不便直说的,便转换一个角度,写闺中意趣。以新娘梳妆打扮后,含羞征询丈夫画眉深浅无”来作比。此诗含而不露,别具意味。可见含蓄的语言,由于不作铺陈直述,而是通过曲折比兴之词和谈墨勾勒之笔,追求兴外之意趣,这种意象又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

2、语言的波澜层次美。前人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二、诗是形式的语言。 

诗有其特定的形式,不仅表现在种类,格律,句式之上,更是通过这一固有的形式同骚赋,言歌,文词等从基本形式上区分开来。尽管它们也有诗的意境,诗的表现手法,也有押韵等诗的成份在内。但由于它们不具备诗的完全形式与特征,所以形式是界定文体的关键。形式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无论何内容的语言都是借助形式这一载体来表现的。即使我们在写诗时,也会考虑到是用五言,七言,还是用排律,古风哪一种形式来表现更合适一些,可见形式与内容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只是借助诗的形式从其表达内容来看并不是诗。如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意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诗是情感的语言。

“诗缘情”,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尽管后来有以议论入诗者,也有以理趣入诗者,但都或多或少无不含有抒情的成份在内。诗歌是表现情感的,把这个见解发挥得透辟的是《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与生俱来就有情感,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的情感相契合,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表达。试看刘禹锡的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诗前二句写玄都观经过繁盛后呈现一征荒凉的景象,“桃花净尽代替它们的仍是满目的青苔与菜花。后二句由花事的盛衰引发出人事沉浮进退的感概。而今游人罕至,就连种桃道士也不知所终了。诗中显然把桃花隐喻为新贵,经过十多年的世事变迁,从前被当权者贬谪的人又重新回来了。作者既是对政敌们的嘲笑,也显示了自己的乐观和不屈的处世精神。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诗人随着情感起伏抒发出多少人与事的感慨啊!可见诗的本质在于抒情。只有抒真情,才能感人心魄,引人入胜。

     

四、诗是形象的语言。 

借用形象的比喻来反映生活,使人读起来感到具体生动。如闻其声,如在目前,如历其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李颀的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语言的描写,“愁”便有了深度。又如当代有一首《竹枝词·情歌》也是如此:手挽长藤扎木排,巧逢情妹洗衣来。笑容掉进江河里,一朵芙蓉水底开。诗美如画,芙蓉水底开,情妹绰约多姿的形象便和盘托出,宛在目前。

   

五、诗是公众的语言。 

诗是写给人看的,当力求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于浅中求其深味。虽说好诗不厌千回读,我看再好的诗,若诗的语言晦涩艰深,且典故生僻难解,如入云里雾里自然就味同嚼蜡了。一些自持学富五车和穷于考据的学究们所作之诗最令人费解,“做”的功夫太多,便运离了诗的性灵。

    

六、诗是经济的语言。 

经济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精粹的。因为精粹便比散文需要更多思索;更多的吟味。可以说精粹是诗的语言内涵。同样在用字上也要经济得恰多好处。正所谓增一分则多,减一份则少。试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诗前各增二字变成“山中明月松间照,寺外清泉石上流”不但冗繁且意境差矣。再将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前各去二字,则语浅味寡矣!写诗的人大抵都有这样的体会,常常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和体裁 来表现其内容。对此,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四中说到:“某画折兰小照,求题七古。余晓之说,兰为幽静之花,七古乃沉雄之作,考钟鼓以享幽人,与题不称。若必以多为贵,则须知米豆千詹[dan音] 不若明珠一颗也”可见语言的多寡各尽其妙,贵在相题而作。唐人句“药灵丸不大,棋好子无多”即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动人春色不在多呢?

      

七、诗是意象组合的语言。 

所谓“意象”也称“意境”。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但又比实际生活更美,更集中。由此它自然成了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曰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上举二联中“大漠”,“孤烟”与“落日”,“长河”何其壮美!“池塘”、“春草”与“园柳”、“鸣禽”又何其优美!这二组平常的意象一经诗人巧妙的组合,便美不胜收。真乃“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也!我们通常评介一首诗的优劣,不正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的深浅吗?试比较“云外一声鸡”与“蛙声一片忙”便知。

     

八、诗是有韵的语言。 

有韵的语言也即是有声的语言。声和韵是密不可分的,都是为了增强诗的真的节奏感。韵有二种:一种是句子内押韵,一种是句尾押韵。我们又习惯把相邻两字成韵叫做“叠韵”,句尾押韵称为“平水韵”。以前韵的概念,除了韵脚还兼指句中之声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说的平仄。随着时代语言的发展,我们现在用韵放宽了许多,更有“今声今韵”的试行。在古代文学中,诗皆可歌,歌皆伴乐。故以伴乐为主,用韵为辅。事实上,以前的文,赋,歌,辞为了便于吟诵,也常常用韵增强艺术效果。就连我们现在流行的歌词也都用韵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文(散文)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但诗必须用韵。至于新诗我认为更接近于散文,用韵于否自然就不拘一律了。  

     

九、诗是生活的语言。 

“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诗人的观和感无不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早在《诗经》中便出现了许多描写农民劳作的生活场面。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同样,在大量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短小精焊的五言,七言绝句多是诗人截取生活某一蕴含丰富的片断。可以说,没有生活语言的诗是空泛浮浅的。前人也非常强调功夫在诗外,即为说明了这点。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情感是波澜起伏的,诗的形式是特定因有的,诗的意境是宏约深远的,诗的形象是生动传神的,诗的节奏是顿挫分明的等等,这一切又如此密切相关的构成了诗独特面丰富优美的语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