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什么来征服生活?(2)

 不羁的风n3ugz2 2020-07-30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01

读书自是不必说,不仅是心灵的好朋友,也是福祉。

唯一一点:读了以后,一定要做下笔记。

有位仁兄说:不记录,就等于把好苹果烂在山沟里了。

深以为然,特别是现在啥都记不住,看过什么一会就忘记了。

一定要用手记录一番,脑子回一下锅才能真正让书从身体里穿过。

读书,不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厚重,而是从里面提炼出精粹,让自己变得更明确,构建起自己硬核。

其实更多时候,现实是残酷的,一下子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堪一击的时候常有,心灵敏感脆弱得要命。

但是读书好像神祗一样,护体。

前几天,不仅大病还有小病,在病中磕磕碰碰写下的书评,三天之内头条上已经有了近三万的阅读量。这是在我没有参加任何头条活动,任何涨粉运营的情况下,佛系操作的结果。每天都有点赞的消息,着实令我意外。

另外那个大矛盾,也以另外一种形式化解了。

令我想到,当处于低谷时,不管不顾还是读书,读书能化解厄运。读得诚挚用心,冥冥中自有神来帮忙。

02

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想来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个绕不去的魔障吧。

01

持志心痛

其实很早前就看到“持志心痛”这句话,若有所感。对于一个内心想要抒发,以及想在读书上有所成就的人,一直以读书为内心痛苦之事。

不是喜欢读书吗,痛苦什么?

痛苦一曰言不达意,想表达的东西,字句太浅陋不够深刻;

痛苦二曰想要书写的故事,支离破碎,连不成篇;

三曰找不到安顿自己的时刻,能静下心来享受写作过程。写作过程是孤独的,虽然脑袋总想把自己定住,可是屁股总不安分地要离开板凳。说白了,不就是自己心浮气躁,才气不够,灵感匮乏吗。都已经这样了,还做什么写作梦。

可是就算这样了,还是想写,不赚钱也写,明明有赚钱的机会,却因为自己的狷介不去写。要疯了,不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

也许,不想勉强自己靠写不喜欢的内容去赚钱。要求不高的话,养活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何必和文字过不去。

这是我所谓的“持志心痛”吧,好了,牢骚发到这里。说说这句话的原来意思,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本意是讲,当你有事的时候,心着眼于事物,即心事相合,你一心在痛上,没有功夫想别的,是谓专注。

如果不好理解,换一种说法吧。钱锺书有云: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所以,无事就痛快,有事就痛苦,有挂碍。

很多事情专注起来是很苦的。比如学生学习,用心学习像是渡百千劫,痛得不得了,专注不了几分钟。

当然多数时候,痛苦里蕴含着甜。如果你能承受痛苦,或者说在痛苦中找到息息之路,你就能获得更好的回报。能有坚韧之心学习,持续下去,总会有收获。

如此说来,为了梦想百转千回,乃至纠结,都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呢。

词不达意,磕磕绊绊也要写出来,整理思绪是必要的。

故事不能成篇,哪怕一个细节,一句哲理,也能让人有美好的感受,对自己也有折射功能。

找不到安顿自己的时刻,就只抽一个小时的时间书写,让漂浮的浮尘沉淀下来。习惯成自然,就不用太多推力了。

02

悟道只在一句话

几年前,很痛苦的一段时间,找了一些思想类来的书籍,寻找解脱之道。

听说苏东坡机遇堪忧,诗文里流露出来的洒脱令人神往。于是买了全套的《苏东坡全集》开始啃。文言文的内容,看得七荤八素,没得要领,他的旷达真不好学。

后来看佛学经典《心经》、《金刚经》、《阿含经》等,也抄过不少,但总觉得似是而非,这条路走通了,那条又不通,红尘之中的人想要清心寡欲无我相众生相,是非常不容易的。看到身边一些修佛的人,有些人固执又狭隘,还兼有清高傲慢,觉得尔等俗人不屑与之交谈。这种人连无我相众生相都没想明白,不过是打着佛学的幌子,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所以,对佛学是有些逆反的,如果有人要我学佛,会说你全家都去学佛。

再后来读《道德经》、《养生主》、《逍遥游》,庄子有些说法还蛮符合现代科学的一些观念,千载之下仍然有生命力说明其讲到了真正的规律。特别是他关于生死的论述,暗合了分子生物学的一些道理。人是气的聚合,人死了气就散了,好像分子一样散在空中,有的勇猛,有的刚毅,有的贪婪,有的懦弱,人身上的种种优点缺点都是这些气聚而成。没有灵魂,只有气魄,不就更接近无我相、众生相吗?

书,汪洋大海;自媒体,鸡汤油腻。有几个人是诚恳说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呢?又有哪些人真的见识高博呢?哎,想要找出一套让自己心悦诚服的思想真是难。

看的《传习录》也是囫囵吞枣,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也许当时的阅历不够。

直到最近看到豆瓣上一句话非常震撼:知行合一就是,你知了就已经在行中,行了也就知道了。

后半句很好理解,行了就是知道了。比如蔡澜总说干什么都要去试一试,试了,机会50,50,不试,为0.

重要的是前半句:你知了就已经在行中。什么意思?字面意思,知和行同时发生。你知道了而没有做,那不叫真知道。比如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知识,我们似乎懂了,但如果没有去做,那个知识点就根本不叫学到。

所以,对我而言,这是拨开云雾见真章的思维方法。不必到处去求索,如果想知道什么,去做一下就会明白。两点之间距离最短是直线。

难道真理在这里了?

  03

阳明心学,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是谁,明朝大儒。

儒家思想自孔子以下到程朱理学都是对女人不友好的。

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是不是能让人气炸了,也许有人辩解孔子初衷不是贬低女人。但是千载而下,以儒家为尊的封建主义文化就是拿这句话来贬低女人的。连文字里都透着男尊女卑的恶臭:奸、妄、妒、嫌等不好的一些词和字都是“女”字旁。

程朱理学更是把女人不当人看。

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宋代开始,所谓的士大夫拿着自己所谓的文明当规则,妇女被迫从社会渐渐退出,渐渐形成妇女对于男性中心社会的固定附属关系,也使得男性堂而皇之地享受权利和财产,女性想要分一杯羹,就必须依靠老公。后庭院的权利较量之中阴谋使尽,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尝到甜头的士绅阶层更是通过家规、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把这种思想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使人们蒙蔽在这种似乎合理的文明秩序中。

伦理道德这事一旦确立,它的生猛程度比猛虎还要吃人不吐骨头。

虽然大清已经亡了一百多年,虽然各种运动搞了个无数数不清,但民间、乡间依旧存在各种封建思想余毒。

作为儒家思想的理学,简直成了君子剑先生的别名,很多人满嘴的道德伦理,私底下却男盗女娼。

看一看那个时代生活的《金瓶梅》就知,社会表面是一套严苛的伦理道德,内里完全是另外一种运行风气。

阳明先生一出,就如同一缕清新风气吹开了浑浊不堪的思想道场,也许他不是站在女人立场上。但是他的思想立足在人心这个基本上追求,只要是人,有良知,就知道有些伦理道德有多么站不住脚。

朱子强调格物,阳明认为要“格心”,讲“诚意”,“致良知”。

有人说,这不是傻帽吗,我讲良心,就会受人欺负,好处都让人家占了。

要知道阳明先生可是把“致良知”在那个云谲波诡,宦官横行的黑暗官场上运用得出神入化,他不仅利用“致良知”修养自己见心明性,也善于勾引出别人的“良心”,救得出一个是一个。

认真看罢王阳明平生传纪,好像陪他在熔炉里走了一番,油然而生一种“就是给皇帝我做也不稀罕”的富足感。

因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最近我也在整理自己的思想,过往的经历,把杂乱无章的思绪归一,争取做到做了会知的阶段。

那么,以后也学着去做。凡事再不求助外在,有什么事问自己的内心,心会告诉你怎么做。

做了就会知道,不做就获得不了真知。

正所谓: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传习录》三十余万字都在阐述这个道理,可惜阳明先生那些学生辨来辨去没什么意思。我等凡人,只要了悟一个就足够用了。

“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阳明先生不仅自己做到了,而且还发展了提出了实现的道路。

这是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接近人的本真,更易于修为的方法。

而且没有条条框框,全靠自己的心流去控制,不是所谓的克制隐忍,自律自强。而是致良知,问你的心这样做对不对?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规范,而是知行合一,在事上磨,使心灵趋向于澄净,更容易感知真知。

心灵有了这样的自觉性,那么,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不怨天,不尤人,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物欲再不能挟高大以临我,使我常炫乱反复。”

注:下一次将会尝试把王阳明传纪拆写出来,留一个足迹。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