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足盘浅析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7-30



高足盘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器物,

其原型当是先秦时期的陶豆

陶豆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以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等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

良渚文化遗址中亦有发现。

夏、商、周,日益繁盛

秦汉之后则渐趋绝迹

进入南北朝时期

浅盘、高柄、喇叭圈足

为特征的高足盘大量出现

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高足盘的类型分析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出土高足盘且有明确纪年的北齐墓葬材料有:河北磁县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元良墓、山东临淄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崔德墓、河北磁县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尧峻墓、山西太原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河南安阳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贾进墓、山东淄博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崔博墓。所出高足盘以浅盘、高柄、喇叭圈足为显著特征。胎体大多较为疏松,釉色多呈黄绿色。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材料还有:山东淄博崔氏墓地收集的两件北齐高足盘、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土的一件北周时期的高足盘、江西南昌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南朝高足盘,以及一套南朝高足盘托高足杯(上下分体)。

出土高足盘且有明确纪年的隋代墓葬材料有:河南安阳隋开皇七年(587年)韩邕墓、河南安阳隋开皇九年(589年)宋循墓、山西汾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梅渊墓、安徽亳县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王幹墓、河南安阳隋仁寿三年(603年)卜仁墓、安徽亳县隋大业三年(607年)□爽墓。隋代的典型材料还有:陕西西安韩森寨隋墓、河南安阳桥村隋墓、湖北武汉隋墓、湖北武昌马房山隋墓、湖北武汉东湖隋墓、江西新建隋墓、安徽六安隋墓、宁夏固原史索严墓以及安徽合肥和江苏扬州出土的高足盘。与南北朝高足盘相比,隋代高足盘盘壁相对较高,盘沿大多微外撇,盘内多模印团花、莲瓣、草叶

唐代的典型材料目前仅见河南洛阳孟津出土的一件三彩高足盘。这件三彩高足盘与一件三彩带把小杯、六件三彩小盏一起放置于一件三彩大盘中。

南北朝至隋代,高足盘在南北方窑场均有大量烧造。目前发现烧造高足盘的窑址主要有河北临漳曹村窑、河北内丘邢窑、河北邯郸临水窑、河南安阳相州窑、河南巩义白河窑、山东淄博寨里窑、山东枣庄中陈郝窑、安徽淮南寿州窑、安徽萧县萧窑、湖南岳阳湘阴窑、江西丰城罗湖窑、四川成都青羊宫窑、江西新干塔下窑等。上述窑场中,有不少窑场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烧造釉陶或瓷器,但经过科学发掘且已发表的高足盘材料的年代则均为隋代。(白河窑和曹村窑的年代仍值得商榷,以曹村窑为例,本文所引曹村窑青釉高足盘材料与笔者在曹村窑采集的大量北齐釉陶高足盘标本差异明显,相反与邢窑等窑场的隋代青釉高足盘标本更具时代共性。)

关于墓葬和窑址出土的高足盘,根据高足盘上部盘和下部喇叭形高足造型的不同,可以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高足盘分为A、B、C、D、E五型。A型:浅盘,盘外壁向内斜收、内壁向外斜直;喇叭形高足。以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出土的高足盘为代表。B型:可分浅盘、深盘二式,盘内外壁均向外斜直,部分口沿微外撇;喇叭形高足。以山东淄博崔氏墓地收集的高足盘为代表。C型:深盘,盘内外壁均向外斜直,部分口沿微外撇;喇叭形高足相对较矮。以河北邯郸临水窑出土的高足盘为代表。D型:深盘,盘内外壁均向外斜直,口沿微外撇;喇叭形高足相对较矮。盘径在30厘米左右。以山西汾阳隋梅渊墓出土的高足盘为代表。E型:敞口、浅弧腹;喇叭形高足。以湖北武汉隋墓出土的浅弧腹高足盘为代表。(表一)

高足盘从南北朝时期至隋代,大致呈A型→B型→C型、D型的演变规律。器型整体呈现出瘦高→矮胖、秀美→敦实的发展规律。以中原地区为例,上部盘呈现出浅盘(盘外壁内收、内壁外斜)→浅盘(盘壁外斜、部分口沿微撇)→深盘(盘壁外斜、部分口沿微撇)的发展规律;下部喇叭形高足呈现出细高→粗矮的发展规律,同时喇叭形高足的外撇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表一:高足盘的类型与分布



  高足盘的用途分析

关于高足盘的功用,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作为盛食器,高足盘的用途大致与豆相同。关于豆的使用,史书多有记载。《周礼》:“醢人,掌四豆之实。”《诗经·生民》:“卯盛于豆。”《毛传》:“豆,荐菹醢也。”菹,咸菜、酸菜之类;醢,肉酱之类。除陶豆外,先秦时期还有青铜豆、漆木豆、原始青瓷豆等。南北朝时期高足盘的出现,应与当时社会恢复周礼以及汉晋之制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盛食器,高足盘的功用在山西太原徐显秀墓壁画中有着直观的体现(图一)。

图一  山西省太原市徐显秀墓壁画


其二,作为承托器,用以承托其他器物。南北朝时期高足盘常与高足杯配套使用,形成了高足盘托高足杯的造型,大致可分为上下分体和上下连体两类(表一、图二)。隋代盘径较大的一类高足盘(盘径在30厘米左右),大多则是用来盛装小碗的,主要出土于河南及周边地区,托盘与数量不等的小碗构成一套,被称为“子母盏盘”。如河南安阳韩邕墓出土的一套“子母盏盘”(图三)。唐代典型高足盘目前仅见前文所述河南洛阳孟津出土的一件唐三彩高足盘,这件三彩高足盘与一件三彩小杯、六件三彩小盏一起放置于一件三彩大盘中,而这件三彩高足盘上还托着一件人形注(图四)。

图二  山西省太原市娄睿墓出土的高足盘托高足杯(上下连体)


图三 河南安阳韩邕墓出土的“子母盏盘”

图四  河南洛阳孟津出土的唐三彩高足盘


唐代以后,高足盘便销声匿迹了。直至清代,仿古之风盛行,高足盘重新出现并再次流行。其中,少数被制成了高档的陈设瓷用以欣赏把玩,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大多则作为实用器,用来盛装瓜果等食物,如山西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龙纹高足盘(图五)。

图五  清乾隆青花高足盘


END

图文 | 逯斌、曹俊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登于《文物世界》2020年02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 | 静    静
审核 | 马煜娟、尹燕飞

点个在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