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宗道︱除夕,那顿忆苦饭

 陈晓春 2020-07-30


除夕,那顿忆苦饭

文/宗道

        往事如烟。插队时期的许多事情都渐渐淡忘了,但是,除夕的那顿忆苦饭却怎么也忘不了。

        那是1969年年初,我们三同学插队到农村不久,就赶上了和生产队的农民们共度除夕的好日子。他们忙了一年以后,那天总算能和我们一起,放工休息了。上午,老队长把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全部召集到碾场上,在“忠字墙”前面一排排坐好开会。他先让我们知青领头唱一段忆苦思甜歌曲,然后,郑重其事地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贫下中农要带头、忆苦思甜不忘本,永远忠于毛主席。中午,生产队请大家吃忆苦饭。”我们知青平生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感到十分新鲜,更为开心的是,中午不用钻锅堂烧饭了,不但省去了一阵子忙碌,还可以省下自己的粮油蔬菜呢。他让我们把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依次读了一遍,然后他自己再把老三篇里的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那年月耳熟能详的故事,经过他的加工描述,听起来更加生动有趣。这是我们几位肚子里有点墨水的知青始料不及的。当时忽然想到,我们知青在生产队吃忆苦饭,是学习毛主席著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实际行动啊,怎么可以在节省蔬菜口粮上算小账呢!心里好一阵自责。


        老队长把做忆苦饭的工作安排给了三户贫下中农,然后就散会了。难得的清闲时间啊,我们三知青不约而同地到贫下中农家里串门子,顺便看看忆苦饭是如何煮熟的。一圈子转下来,最后走进了老奶奶家里。我们津津有味地看她做忆苦饭:先烧一大锅开水,然后把大麦片倒进去搅匀。盖上锅盖烧开后,再把洗净切碎的胡萝卜和青菜帮子倒进锅里。老奶奶坐在锅台下,不停地向锅堂里添柴火,我们围在锅台上,看着一大锅麦片和红白相间的胡萝卜、菜帮子上下翻滚,咕咕冒气,平生从未看过这么大一锅汤糊糊呢。我提醒老奶奶说,锅里还应该放些油才好啊。只见她笑着说,忆苦饭是不可以放油的。说完走上锅台,盖上锅盖,转身又说,让它闷一会儿再起锅,吃起来才香呢。我们一边等着吃午饭,一边听她讲述解放前农民的苦难生活。她还讲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村的生活情况:社员们在一起吃大食堂,竟然吃光了生产队的所有粮食,没有吃的,就靠青菜叶子和胡萝卜度日。没有一粒米下肚,时间长了许多人得了青紫病......现在日子好过了,吃顿忆苦饭让大家不忘本啊!


       待老奶奶揭开了锅盖,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忆苦饭立刻香飘四溢。我们每个人装了一大碗,边吃边走出了她的家门。一路上看到那些农民兄弟姐妹们和我们一样、捧着热乎乎的一大碗忆苦饭,这家串到那家地打招呼问候。碾场上和村口路边,随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捧着大碗边吃边说笑。还有两、三个穿红带绿的小娃娃,捧着小木碗,围着大人绕来绕去或撒腿疯跑......真是一幅开心融洽的农家乐画卷。在这里,融融春意早就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开始吃忆苦饭的时候,因为肚子饿,所以非常可口,吃着吃着就感到不大对劲了,大麦片上有麦皮糠戳嘴,又没有放油,皮糠干糙难以下咽,怎么也没有大米饭好吃。再想想,吃忆苦饭是要我们记住农村过去的苦日子,吃不下去就是忘本啊。耳边响起了毛主席的教导: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真的是太有必要了!


       按照老队长的布置,中午吃生产队的忆苦饭,晚上各自回家吃团圆饭。我们三知青被老奶奶一家人盛情邀请,和他们一起吃了一顿大年三十团圆饭:大鱼大肉豆腐丸子,咸鹅咸鸭黄豆芽子,冬令蔬菜应有尽有;喝着他们家自制的米酒,举杯庆岁,那种温馨甜蜜的感觉,好像真的又回到了自己的家!

作者简介


汪宗道,南京市六合区退休职工,中共党员,老知青。参加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本科考试。2009年退休后,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写写小诗文自娱自乐,偶尔也投投稿。有“不服老”的精神,想着能够“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传送正能量,为党的文化宣传事业努力奋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