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大师已逝,遗风犹存

 天下丛林 2020-07-31

5月16日,一代大师、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了,享年102岁。

或许有人会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他们一定熟悉贝聿铭先生的作品:法国巴黎的著名地标卢浮宫金字塔、香港雄伟壮观的中银大厦、古色古香中蕴含现代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这些令世界为之赞美和惊叹的建筑作品,都出自于贝聿铭手下,因此,他也被誉为是“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如今大师已逝,但遗风犹存。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华裔建筑大师的生平,去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

底蕴,造就灵感

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70年,美国成为他的事业起点,项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在《筑梦天下》说: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从小生长于美丽而古朴的苏州园林之中,使得他从小就对于建筑充满着兴趣。

 年轻时的贝聿铭一家合影

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并在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留校受聘为助理教授。

直到1948年,贝聿铭才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在美国的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的藏在骨子里的东方底蕴,再加上他在美国学习的丰富的建筑知识,最终构成了贝聿铭那些充满着自我风格特色的伟大建筑。

正如贝聿铭的一位建筑界同行这么评价到:“贝聿铭的建筑仿佛变幻莫测的现代世界中一条奇妙的丝绸之路。”

贝聿铭破了美国建筑界没有中国人做建筑师的历史,也让世界见到了华人建筑师的风采。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永远的一座伟大地标。

自信,造就胜利

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建筑设计生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

1981年,法国新任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赢得选举后的第一个发布会,就宣布了“大卢浮宫”计划。

那时的贝聿铭已经60多岁,获得过各种建筑大奖,还登上过《时代》杂志封面。当法国文化部长希望他能参与竞标,贝聿铭耍了个“心机”:要么给我做,要么我放弃,年龄大了,不想竞争。

最后法国总统密特朗拍板,直接委托贝聿铭来操刀整个项目。在方案的第一次正式评审会上,贝聿铭就遭受了巨大批评,但因为不熟悉法语侥幸逃过“一劫”,但方案“大卢浮宫”计划还是通过了表决。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方案在媒体上一经公布,就引发轩然大波,贝聿铭惹恼了高傲的法国人。

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如今已然成了法国巴黎的一个著名地标的卢浮宫金字塔,当时却引来了无数的嘲讽,有人讽刺道“给死人设计的金字塔放在破旧的卢浮宫里,再合适不过了!”

批评者中甚至有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样的名流。他们这样评价方案“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法国脸上的一道疤”“新卢浮宫的建设计划破坏了我们每天的遛狗路线”。

此时的贝聿铭也明白,如果这个项目没办法让世人满意,自己积累至今的声誉恐怕会毁于一旦。但面对世人的无数指责,他并没有动摇,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1989年玻璃金字塔竣工,1993年大卢浮宫计划也基本完成了。

有人这么评价贝聿铭到:曾经的巴黎人有多恨你,现在就有多爱你。

现在,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了卢浮宫历史的一部分,而贝聿铭,也在法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自己的自信,不为他人所动摇的意志,最终造就了贝聿铭的胜利。

谦虚,造就伟大

贝聿铭虽然三十几岁才真正踏入建筑设计行业,但很快就获得了世人的肯定和赞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贝聿铭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但面对世间热情洋溢的赞美,他宠辱不惊;面对自己履历璀璨的人生,他静笑不语。

贝聿铭的儿子贝礼中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坦陈自己从没听过父亲有夸耀过他所取得的成绩,自己也是到了很后面才慢慢察觉到自己的父亲是个“大人物”的:

“在高中时,父亲成了报纸上猜词游戏的人物,特别是在肯尼迪图书馆项目完工之后,他的名声更大了起来。当时我还在寄宿学校,突然就发现父亲上了头版,每一张新闻报纸的头版。那时学校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是我的父亲,那时我意识到为什么他被如此地尊敬。”

真正的伟大,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靠别人由衷的敬佩和真切的尊敬得来的。

这份谦虚,最终造就了贝聿铭真正的伟大。

贝聿铭的另一个儿子贝建中说到:

“在我父亲的建筑里,他的眼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父亲的建筑风格,也是我们希望能达到的目标,就是这种超越时代的永恒。而创造伟大的经典,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本质。”

 贝建中(左)、贝礼中(中)和父亲贝聿铭(右)

人生如白驹过隙,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创造出来的价值,却可以获得永恒。

大师已逝,但遗风犹存。他的建筑,正如他的精神一般,永恒地存在于这世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