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语言] 专才和通才——你知道"德语专业"的表达吗?

 吕律德语老师 2020-07-31

我年过四十后,非常明显, 开始喜欢回忆了。对自己德国留学生活的回忆也是在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对生活学习的感触也是在记录。所以,如何记录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之前说过了,感谢我的父母对字纸的珍惜,让我在步入中年的时候,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生长轨迹。我开设的这个微信公众号也是一种记录。大家可以一边学德语,一边了解我这个70后的人生感悟。我这个70后的纯文科生都在与时俱进,时刻丝毫不敢松懈自己的学习步伐,关注时代热点, 努力学习, 更年轻的一代一代更是要努力啊!

这是开场白。今天主要说的是德语专业——涉及教育问题。我这个年龄, 很多中学同学的孩子都已经快上大学或者临近高考, 大学同学的孩子也很多正处在中小学阶段。而家中很多亲戚的孩子正在小学幼儿园阶段。所以各阶段的教育问题我都关注。

提到专业,德语专业叫做"f Germanistik”,就是“日耳曼语言文学”的意思。研究的就是日耳曼语国家——主要是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家的文学作品和语言。在国内的德语系,都是开设这一专业,但是内容浓度和范围上相比较而言,要容易浅显些。毕竟我们 中国学生还要过语言关。而且还应国情要求和社会需要,不仅仅研究对象国家的语言文学,还有社会国情经济政治各方面, 所以更倾向于“德国研究”。 

在德国学习纯文科专业语言文学, 是要下功夫的。我在德国还上过德国慕尼黑大学开设的免费英语课和法语课,感觉英语还好点, 毕竟从中学就学。法语入门是有点跟不上,后来也就不去上了。而学纯文科专业,文学语言学,尽可能多了解各种语言的学习规律。即能从宏观角度看待所学专业,也能从微观角度剖析所需专业。另外在博士学习阶段我的主专业是汉学(我说过后来因为家庭原因中途回国了),汉学在德语中叫做  f Sinologie, 在西方世界也延伸为"中国研究" 。

所以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研究来研究去,都是想更了解对方一些,让文明和文化之间 的隔阂与误解少一些。向对方学习的内容多一些。让不同语言之间的理解更为顺畅一些。

在我国古有六艺,西方有七艺。这我之前提到过。不论是六艺还是七艺,彼此之间均是相通的。专有其专,通有其通,既能深入,也能纵横。这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需要我们做到的吧?在智能时代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节省人类的繁复工作,让人类的创造力和潜能得以最大发挥。既做专才,也做通才。

说起机器人,说个小插曲。这几天看新闻,有医务工作者已经实现了无生命人体的头颅交换术。这真是让人惊着了。机器人,克隆人,换头人,其中我想能接受也期盼的就是机器人了,因为这是人类自身的延展和更迭,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的。像已经获得沙特阿拉伯国籍的机器人Sophie,其实还完全在人类的掌控之中。可以看我之前的那篇文章。见[德国文化]机器人都是公民了!?——“公民”这个单词的德语表述  和  [闲时闲话] 身处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你有AIQ吗?你知道人工智能的德语表达了吗? 

作为四十一岁的后青年人,准中年妇女(我也觉得总说自己是中年人,显得比较老气横秋。后青年,准中年吧,心态年轻最重要。),深深感到在现代社会谋生存,实在不易。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人具有智商,情商,财商,还需要有 AI商,即将来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另一种智能生命体。并与之和谐相处。那么,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克隆人和换头人呢?涉及到的就更多是伦理问题。让人害怕了。在我们这个已经拥有70多亿人口的星球上,还需要后者这两种“人”吗? 细思极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