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间】杨明吉丨父亲一般的亲姥爷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原创首发】作者  | 杨明吉(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太行硬汉段某奇,

创业艰难志不移。

热情豪爽人人赞,

誓与天公比高低。

公元2016年11月19日,舅的一通电话打来,我无比尊敬的姥爷,在这阴霾连连的冬日,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他是带着对生活的无尽的遗憾和对生命的留恋匆匆离开的。

当我看到那一片在寒风中依然生机勃勃的刚刚挂果的如胳膊般粗细的苹果树时,无尽的思绪,恰如春日的阳光,无拘无束地铺散开来。姥爷是我的一位和我父母同龄的远房亲戚。因为和我父母同龄的缘故,加之他无上的亲和力,以至于在我心目中视如亲姥爷,父亲一般的亲姥爷!

姥爷出生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他是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在那百废待兴的时光里,留下了他们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身影。

姥爷家的院子是一座不规则的南北长的两进院落,从过顶屋的街门进去,有个东西偏长的小院,迈过低矮的二门,一遛五间简陋的石板草房南北排开,石板铺就的院路直通三间比较高亮的堂屋,曲径通幽的旮旮旯旯的院子,是我和林小舅一干小伙伴玩迷藏的好地方。

打我记事起,在那还算亮堂的堂屋,他的母亲也就是我的老姥姥,一位慈眉善目,身板硬郎,话音响亮的老太太,就在这座院落里,顽强地养活了姥爷弟兄俩,在那物资匮乏,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养活两个大饭量的男孩是一件难以想象的艰辛。我姥姥家女孩多,饭量小,姥姥常常以嫂娘般的温暖接济他们,以至于姥爷的童年不太挨饿。

六几年的时光是今天无法想象的,那时家中做饭取暖用的煤是非常困难的,作为家中长子的红旗大姥爷,十几岁上就能推上林县特有的独轮小车,跟着大人们一起,半夜出发到科泉推煤,赶明回来不误去生产队上工。为能吃上半夜推煤而额外奖赏的一顿硬饭两个杂面窝窝头,倔强的他抢着去科泉推煤,这在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那代人身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是现代大浪特费的新一代人的脑海里无法想象的!

姥爷家的院子很有趣,进街门是个过顶屋,里面很暗,西边有一间大碾房,先人们用直径约一米五六,厚度二十来公分,太行特产的大红石板,在平板石上凿刻着斜斜的浅浅的有规则的石槽,中间凿一大孔,用于安放如金箍棒般竖着的大铁碾盘心,再用长约七十公分,直径约六十公分的大红石,雕刻出同样深浅的斜斜的石槽的大石磙,石磙在石碾上经年累月地转着,或毛驴拉,或人力推,那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玉米糁、玉米面、小米、白面、炒面……随着人们的辛勤劳作,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人们的饭桌。

姥爷的哥哥刚成年就参军走了,去了遥远的新疆,在那安了家落了户,家中赡养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姥爷的肩上,生活的艰辛炼就了他不屈的性格,他长相粗犷,语音铿锵,办事干练,敢做敢为的标准的中原硬汉,在生产队是一把好手,在村办企业铁匠铺里又是一位干啥啥行的不可或缺的行家里手。

插图非文中人物

生产队刚刚解散那年,他以敢为人先的顽强的毅力,创办了一个个人小企业,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机器的轰鸣声,铁器的撞击声,汉子们的高门亮嗓,充满了村西路北的一座大院,生产的铁路配件,矿用钻杆等等等等,一车车原料进去,一车车成品出来,显示了主人的魄力与毅力,姚村公社唯一的个人私有轿车212吉普,告诉了人们他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姥爷家有三个男孩,个个生龙活虎,精明能干,在同龄人中都有不俗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原有的厂房变成了一排崭新的楼房,壮心不已的姥爷在老屋的旧址上盖了一院,一色的铁匠工具一应俱全,电焊氧焊门门皆精,方圆左近的火炉,水箱,农具,在这座大杂院里生产出来,方便了周也乡邻,谁家有个大物小件,他都会热情相帮,左邻右舍提到他无不交口相赞。

天有不测风云,某一时段,他感到了身体的不适,倔强的汉子与病魔顽强的抗争着,乐观的性格一度使病魔却步,在他病重期间,我也一度探望,宽慰的语言此时感到如此的苍白无力,他的精神世界如山般高深,但顽强的性格则表现得淋漓尽致。看着病危时被病魔折磨的身体,我默默的注视着,他已说不清话,清醒的意识使我感到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生活的倦恋,我只能轻轻地坐在床头陪着他,一句话也表达不出,他人的高谈阔论在此时是如此的刺耳,我对姥爷的亲情使我无法直视,在他念混不清的我没事你们回去吧的微弱的道别中,在他无力的坚定的手势中,我强忍内心的煎熬,悄悄离去。

他的一生,是命运坎坷的一生,是坚苦奇斗的一生,是勇敢无畏的一生,是热情豪迈的一生,是勤劳朴实的一生,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亲人们的心中……

姥爷,一路走好!

杨明吉  笔名远情明洁,林州市姚村镇人,自由职业,自幼爱好写作,善于把生活中的情感记录下来。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