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展宏图得心应手 2020-08-01

先秦时期的中国北方曾被众多氏族部落和部族联盟割据,他们虽然同在长城以北,却因大兴安岭两侧不同的环境,诞生出了以匈奴为代表的蒙古草原游牧文明和以东胡为代表的东北亚渔猎文明,两个不同的文明形态。东胡大体属于游牧民族,但又不是单一的游牧,而是以游牧为主,兼游猎、山林采集和农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农耕民族诸侯争霸之时,以匈奴和东胡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战争与融合,没有明显地理分界线的蒙古草原一直都是这些游牧民族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残酷角斗场。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东胡诸部落就在商周王朝的北方。春秋时期,东胡主要活动在燕国(现北京一带)北部和东北部,横跨今内蒙古、辽宁两省,他们与中原的燕国和赵国战事频繁。战国时期的东胡最为强盛,人口至少在50-100万之间,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蒙古草原西部比东胡更崇尚武力的匈奴壮大后,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中与中原王朝交往的主角。赵国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也战败了东胡。东胡逐渐衰落后,匈奴冒顿单于向东胡发动了征服战争,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将版图扩张到了大兴安岭脚下。战败的东胡人大多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原本的文化、图腾、语言也随之消亡。东胡的名字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但是东胡人并未就此消亡,由东胡演化而来的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都曾在榆次大地驰骋。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第一个对榆次产生影响的东胡族系民族是鲜卑。东胡人在匈奴人的残酷侵略之下保存了火种,部分东胡人经过漫长跋涉,向东迁徙到人迹罕至的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和乌桓山(大兴安岭山脉南端)中继续繁衍生息,多年以后形成了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和南部的乌桓两个民族,但依然受到匈奴的控制。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东汉初年,跟随匈奴侵扰汉地的鲜卑,开始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晓,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东汉末年,乌桓人因曹魏政权的征讨,在历史中消失了。北匈奴的主力受东汉的打击也远遁中亚,南匈奴则改姓易服迁往中原。此时的鲜卑部落趁机走出大兴安岭,吞并了未逃走的匈奴十余万户,完全占据了匈奴故土,鲜卑族成为蒙古草原的新主人。逐渐强盛的鲜卑族开始侵扰汉地,据《榆次县志》记载,公元122年,鲜卑人曾南下攻打太原郡,破榆次掳掠杀戮而退去。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占据了空前广阔地盘的鲜卑民族因血缘和地域的差别而分化为宇文鲜卑、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等多个部族。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先后建立过12个地方政权。自西晋灭亡后直至隋统一中国的250余年大分裂期间,曾统治过榆次的鲜卑政权达六个,包括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337-370)、后燕(384-409),北朝时期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386—534)及分裂后的东魏(534―550)、鲜卑化汉人高欢建立的北齐(550—577)、宇文鲜卑建立的北周(557—581)。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一般认为,宇文鲜卑是北匈奴被东汉击败西迁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与鲜卑人混居,被同化的族群。可以说,宇文鲜卑是源自匈奴而后揉合了鲜卑血统的部族。三国时期的宇文鲜卑最为强盛,五胡十六国时期,宇文鲜卑依附于势力强大的羯族后赵政权。在后赵(319—351)统治榆次时,一支鲜卑族宇文氏来到榆次东长凝一带定居。这些鲜卑人长期与汉人杂处,尤其是与宇文鲜卑关系密切的拓跋鲜卑统治中国北方的北魏时期(386—534),鲜卑人兴汉俗、说汉话,几乎已经不记得祖先在大兴安岭深处的生活方式,鲜卑民族的特点也彻底消失了。至隋唐时期,这些作为鲜卑后裔的宇文氏已完全汉化,融入了榆次汉族大家庭。如今东长凝村的宇文氏已是当地的坐地户,也是村内户数最多(200余户)的姓氏。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晋武帝(236—290)时,源自大兴安岭的慕容鲜卑逐渐兴盛,而他们却与同为鲜卑族的宇文部鲜卑纷争不断。公元342年,慕容鲜卑击败了后赵的二十万大军后,依附后赵的宇文鲜卑也被攻灭,其部众或归降慕容部或迁移消散,但并未完全从历史舞台中消失。200年后的北朝时期,宇文部鲜卑的后裔——宇文泰成为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氏也成为北周皇族。宇文部鲜卑的一支,后世更发展演变成了五代时期建立辽国政权、并与中原北宋政权攻伐对峙的契丹族。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拓跋鲜卑原居山西并州塞外,是鲜卑各部中文化最落后的游牧部落,西晋末年趁中原大乱进入并州。386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政权。396年,北魏四十万大军沿西山进军晋阳城,慕容鲜卑的后燕政权几乎全军覆灭,榆次被北魏统治。398年,北魏攻下整个并州,两年后将都城迁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占领山西全境。439年,以山西为根据地的拓跋鲜卑终结了五胡十六国割据黄河流域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北魏拓跋鲜卑政权统治下的榆次,曾发生过一次县域中心大变迁。两晋期间频繁的胡汉战争对北方城市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于是,北魏王朝对政区进行了区域性的大调整。当时的并州设5郡26县,现平遥境内为中都、平陶、京陵三县格局,以中都县的经济基础最强,始建于北魏的双林寺原名即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因平陶县之“陶”与拓跋焘之“焘”谐音,为避皇帝的名讳改名“平遥县”。改名后的平遥县,从今文水县平陶村故县址迁至京陵县城的地盘,京陵县被废。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县城空虚,县级建置废除,榆次被并入晋阳。同年,中都县治也迁址废榆次县(榆次废弃故城)东,位于今南合流村北、潇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由此推断,现在的榆次地域在当时可能分属晋阳和中都。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南合流村北被选定为中都县治,说明当时这里已筑有城池并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据推测,这座城池可能也起源于匈奴汉赵时期从榆次故城逃离的汉人在南合流冷姑崖一带所建的坞壁。从汉人逃离榆次城来到南合流村北聚居,到中都县治由平遥境内迁至南合流,历时140余年。由于这里与榆次故城等胡人占领区有潇河阻隔(潇河当时并非季节性河流),四周丘陵环绕、地势险要便于军事防御,潇河又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人口的聚集效应使这里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后成为中都县的县治。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驰骋榆次的古代民族—鲜卑(上)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榆次再次恢复县建置,此时的现榆次地域再次分属榆次和中都两县管辖。北齐时(550—577)的中都地界包括榆次的东部山区、阳邑(太谷)、平陶(平遥)、寿阳、平潭(平定)。北齐文宣帝时(529-559),南合流中都城被泛滥的潇河洪水摧毁,中都县治随即又迁回榆次故城内。中都县治置于南合流附近长达百年,但史书对南合流中都城的记载仅寥寥数语,潇河的洪流又使这座城池的遗迹消失的无影无踪,人们已无法考证它的更多信息。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榆次以及当时的中都县归入了北周疆域。公元581年,杨坚废掉了北周最后一个鲜卑皇帝宇文阐,重新建立了由汉人执政的隋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中都县又改称榆次县、属并州。至此,榆次称“中都县”经历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四朝,共14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