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辉给你答个疑(六)

 荣辉有约 2020-08-02

(图片源自网络)

荣辉给你答个疑

题记:莫名的,今天特别想说两个句子:第一,地球离了谁都会照转,千万莫自恋;第二,纵有千般不是,某些人眼里,你永远重于泰山。亲,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彭荣辉

问:中、小学教材的错漏是工作失误吗?如何理性看待?

答:

教材有错漏,定性为工作失误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教材有它的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的图书。一般的图书,除却专门面向低幼青少的读物,更多可能面向成人读者。成人读者,其固有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基本可以准确判断是非、正误。是故,偶然出现编辑错漏,影响不至太多。问题是,中、小学教材的受众是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所有的中、小学生。这中间,固然有教师的作用在其中,但因为这个行当历来有信奉权威(教材的编撰,向来被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垄断)的惯例,所以,甚是可怕。如果广大一线教师,不加分析,只知一味遵从,势必会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萧伯纳先生说:一切假知识,比无识更危险。教材编辑有错漏,无疑就会有假知识贯穿其中,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至于如何理性看待,无论是从教师、学生或是家长层面,其基本态度都应是:

第一,不唯上。不要迷信权威。所谓权威,其实就是某些具备相当专业水准的人或是人的集合。但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故,即便权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既然未能十全十美,又哪里可以指望他或是他们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再者,即便客观上都没有错误的可能,但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缘故,也极有可能出现主观上的失误。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何况人乎?一人错,一群人错,都是不可避免。既然不可避免,那么,不过分迷恋所谓权威便显然必须而且必要。

第二,不唯书。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籍这东西,有它独特的运行体系。首先是作者,其次是编者,再者又是校对者,然后才是出版发行。这个独特的工作体制,犹如一条流水线,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势必功亏一篑。这个独特的运行体系,需要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不仅具备非凡的专业水准,还特别需要足够的细心、耐心和静心。尤其是责任心。否则,质量必然无法保证。但说到底,它是人编的。是人,都会犯错。是故,正确的态度是,不过于迷信,凡有疑问应多方考证,秉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以求正误。

第三,多包容。教材的错误,其实就是人的错误。从编者来说,自然难辞其咎,理应将责任担到自身身上,然后立马反思、整顿和修正错误,并及时告知天下正确的言论或是观点是什么,以正视听,以最快的速度弥补因为工作失查所导致的错漏,努力将恶劣影响减至最小。但问题是,这个体系的运转有它独特的一套程序,所以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并且也不会那么讲究时效性。所以,更重要的是读者的态度,谨之慎之肯定没有错误,但一旦发现问题就全将精力用于到处问责追责,其实大可不必。理智的态度是:多包容。理解他的难度,宽容他的工作失误,然后引此作为有效教育资源,正好可以勉励自己和教育孩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好的教育,总是发生在犯错误的时候。关键在于,你如何取舍,你如何运用。

问:孩子是父母带好,还是老人带好?各有何利弊?

答:

相比较而言,自然是父母带好。就目前中国现行家庭教育的问题而言,主要三类颇为麻烦,即父爱缺失、母爱泛滥和隔代教育。老人带孩子,就是隔代教育的问题。因为篇幅关系,在此暂不讨论爸爸妈妈带孩子的好与坏,而只专题讨论老人带孩子的利与弊。就长远来看,老人带孩子,弊大于利。但也不可全盘否定。毕竟,教育讲究的是因材施教。再者,隔代教育多半只是一个过渡。是故,只要注意方式方法,隔代教育也可以一举三得,既让年轻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从而让隔代教育转化为特色教育。

总体而言,老人带孩子的好处在于:

第一,精力充沛:老人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老人能够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必要的指导,还可以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倾诉的需要。

第二,心态平和:老人因为经历太多,多看透时事,性情稳重,并因为年岁的缘故,有返朴归真的心态,有儿童的心理,喜欢儿童,与儿童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亲近儿童,理解和接受儿童,而少像年轻父母那样容易冲动。

第三,经验丰富:祖辈经历过为人父母的光荣历程,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经验也好,教训也罢,无疑都会为教育下一代提供重要参考。

第四,传承传统:较之于年轻父母,祖辈更多保留传统的中华文化和美德,所以在日常抚养和教育过程中,在重视让孩子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还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

第五,填补缺憾:随着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祖辈的介入,让日常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是母亲缺位的现象得以改善,为孩子提供性别模仿的对象,为孩子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锻炼机会,从而确认好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

第六,情感满足:年轻父母因为忙碌工作而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这种现象越将普遍。祖辈的出现和担当,让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得以实现,让缺失得以缓解。

然而,这些好处却并不足以掩盖“隔代教育”的种种不足。“隔代教育”的弊,主要表现在:

首先,过分溺爱: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很好的照顾,容易滋生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从而出现过于疼爱,甚至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导致孩子出现任性、自私、性格暴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和缺乏自信、抗挫能力差等问题。

其次,引发矛盾: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亲人。父母应该出现却并未出现,容易让孩子产生被抛弃之感,安全感缺失,内心留下阴影,不利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另,孩子自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习惯了被袒护与迁就,于是年轻父母一旦介入,给予严厉管教,就很容易与祖辈产生意见分歧,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第三,观念陈旧:因为缺乏相应的学习,祖辈相对观念陈旧,对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所以可能多限制孩子的探索活动,导致孩子缺乏开创精神。另,因为知识老化,思想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在其熏陶和影响之下,也不利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甚至妨碍良好个性的养成,易使孩子性格孤僻,造成社交恐惧,心理提前老龄化和社会化。

第四,增强负担:祖辈养育孩子,因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需求随着孩子的年岁渐长不断增多,祖辈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压力不仅缘自精力和时间,还源自心理。孩子在其监管下,如果一直很好,固然皆大欢喜。可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向子女交代。如此患得患失,很容易影响自身生活质量。自身生活质量无法保证,情绪激进,更是容易恶性循环。

缘此可见,关于家庭教育这件事,多不可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老人,还是年轻父母,学习是必须的,与时俱进也是必须的。为有效促进孩子茁壮成长,具体如何操作改进,老少同堂共同协商,相互取长补短,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



     父亲,教师,写作者。写过一些文字,发表过一些文章,编著过几本图书,出版过三本个人专著。无所谓追求,简单生活,简约工作,致力于做更好的自己,做尽可能多的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