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可以在咖啡中明确的感受到咖啡中些许轻微的咸感,这些咸味主要来自于咖啡中的矿物质成分。也就是说,咸味是咖啡中的一个常在的味道。 但是,当咖啡在适当萃取的情况下,在酸、苦、甜几种味道达到均衡的时候,咖啡中「咸」的存在感就被削弱了。如果咖啡中出现了咸的味道,则映示咖啡出现了问题——咖啡中的甜感失踪之后,就会导致咖啡的味道失衡,让咸感突出的更明显。 当你在杯测时,喝到咖啡中带有「咸」的味道 有时,杯测的咖啡干香和湿香都带有生抽酱油的气味,而且喝起来也会有咸味,可能是杯测时有混入瑕疵豆或者这支豆子品质不高。 生豆中的糖份以及生豆烘焙过程中焦糖化反应产生的多种香气,会共同营造咖啡中的甜感。如果生豆中的糖含量太低,或者烘焙过程中梅纳反应和焦糖化反应不完全,咖啡中就会缺少「甜」。 如果有证据验证,咖啡豆的烘焙没有问题,焦糖化完全的话,那就是说生豆中的糖份含量太低,或者咖啡中的酸性有机物品质太差。咖啡生豆中所含的水溶性物质可以按照酸味贡献、甜味贡献、苦味贡献和咸味贡献分为四个大类,每类物质的占比高低分别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咖啡可溶性物质中,由矿物质带来的咸味占到了14%, 而带来咸味的这些矿物质并不会随着烘焙的进行而减少; 甜味可溶性物质虽然占比最高,然而力量也较弱,在与酸和咸的较量中,三种味道的浓度要达到平衡,甜才会胜出; 酸甜苦咸虽然都在,然而味觉器官却并非高精尖探测器, 只有在一定的浓度下才可以感受到。 同时,味道之间还会互相作用: 在5%~7%的糖溶液中加入0.5%的食盐会增加甜感,并使甜更加柔和,但加入1%的食盐则会降低甜度。 甜与酸相互作用,在酸中加入甜,酸感降低;在甜中加入酸,甜感降低。 如果咖啡中的酸过强,甜就不易显见,这时咸感就会显现。 酸是咸味的增强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 0.01%的醋酸就可以感觉到咸味更强。 所以,什么样的瑕疵可能使咖啡变咸? 咖啡熟豆如果混入了未熟豆,咖啡可能就会产生咸味。未成熟的咖啡豆所含的有机酸尚未转化成糖份,易带有草腥、尖酸和涩感,并且缺少甜感。而如果没有甜,咖啡中的咸感就会增强。 过度发酵的水洗豆也有可能产生咸味。过度发酵的水洗豆中醋酸和乳酸含量较高,在PH值相同的酸中,醋酸的酸味强度最高。咖啡中的酸太高就会压制味觉对甜的感知,从而助长了咸。在味觉感知中,过于强烈的酸苦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感知到了咸。 过度发酵的日晒豆和蜜处理豆的含盐矿物质较高,再与发酵过度带来的死酸结合,更容易凸显咸味。 哪些咖啡豆天生易出咸味? 低海拔地区的商用豆,有机酸和糖份含量较低,贫乏风味,会让咖啡中更易出现咸味。比如:巴西商用豆,低海拔的印尼豆。 与罗布斯塔混血的品种,易出现咸昧。阿拉比卡生豆中的蔗糖含量约为罗布斯塔豆的一倍,因而在风味上,罗布斯塔豆比阿拉比卡豆差了许多,同时,带有罗豆基因的豆子也更容易出现咸味。 当在冲泡后的咖啡中喝到「咸味」 冲泡后的咖啡,是由水和咖啡中的可溶解滋味物质组成。所以,如果在冲泡后的咖啡中喝到了咸味,则意味着用于萃取咖啡的水、咖啡豆以及咖啡的冲泡方法都有可能导致咸味的出现。 你萃取咖啡用的水是否合格? 水的PH值、软硬度以及水中可溶性固体总量都会影响到咖啡的风味。偏酸性的水或者水中钙镁离子含量过低,冲出来的咖啡会带有尖酸,而酸是咸味的增强剂。 咖啡豆的烘焙度和新鲜度是否合适? 咖啡豆的烘焙度和新鲜度都会影响萃取后的咖啡中的咸味。 · 深烘豆 深烘豆纤维孔较多,豆质较软,内部结构空隙多,排气能力强,二氧化碳在排气时比较容易将有机物带出,同时深烘豆中的有机酸含量较少,咖啡豆中含有的酸不足以抑制咸。所以,如果咖啡豆是深烘的,并且不太新鲜,冲出来的咖啡就容易有咸味。 · 浅烘豆 浅烘豆冲有两大风险:一是咖啡生豆品质不够好,糖含量不高,酸质不好;二是大火快烘或一爆后很快下豆,咖啡豆烘焙时风味发展不完全以及脱水不充分则会导致咖啡豆夹生。这样咖啡只有尖酸没有甜,会增加我们品尝到咸的可能。所以浅烘豆的品质十分重要。 你的冲泡方式是否正确? 如果排除了水和咖啡豆的可能,接下来就要考虑是否是我们的冲泡方法出了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注水量:我们有时在做手冲咖啡时,会将后段萃取的可能带有杂味咖啡舍弃,但是在这里,要被舍弃的「后段」的量是指多少?是在注入了多少水的前提下判断的「后端」呢? 如果注入的总水量是咖啡粉的15~17倍,舍弃的后段水量为5~10ML,则不会影响浓度和萃取率太多;但如果舍弃的水量达到30~50ML甚至更多,得到的咖啡浓度一定会偏高。 然后是萃取时间的问题:丢掉的「后段」是在萃取了多久的前提下将「后段」舍弃?如果没有把研磨度调细,水温也没有调高,也没有选择合适的滤杯,却因为丢掉后段而使得萃取时间太短,你得到的那杯咖啡萃取率可能会偏低。 结论就是:在高浓度低萃取率的咖啡中,我们品尝到咸味的可能性比较大。 为什么这样的萃取会导致咖啡中出现咸味? 咖啡的萃取其实就是利用水与咖啡粉的接触,将咖啡中所含的可溶性物质溶解在水中,以及大分子的可溶性物质水解,并将萃取出的物质扩散到水中的过程。 咖啡所含的物质溶解于水的速度不同,时间点也不同。与水的极性最为接近的是成分是有机酸,其次是糖份。因此,在做手冲时,最先被溶解的是酸性物质,然后甜才会出来,最后出来苦的物质。而根据物质的扩散原理,浓度高的溶质会向浓度低的溶剂中扩散。所以,在做手冲时,前段风味物质最多,最浓郁;中段风味物质没有那么集中,浓度适中;后段风味基本没有了, 浓度很低。 萃取不足的浅烘咖啡中,酸度很高且甜度不够,咖啡中的甜味物质常常没有被萃取出来,表现出来的是尖酸与高苦,而咖啡中的咸感恰恰是由酸味和苦味诱发的。酸、甜、苦明显不均衡,高酸质增强了咸感,而甜不但不能抑制酸和咸,反而被压制。 补救办法:可以在冲煮时尝试拉高水粉比;或者当你在刚冲出来的咖啡中喝到咸味时,往里面加点水稀释它,再去品尝时咸感就会被削弱,但同样的,咖啡可能会损失BODY和风味。 所以,咖啡中的咸感可能来自于从生豆到萃取的任何一个环节,也不能仅仅因为咖啡中呈现出的咸感就断定,是生豆的品质不好或者是烘焙或萃取的问题。 根据以上详解的方法,一步步地进行推断,不仅会提升我们对咖啡的专业性,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品鉴咖啡。 |
|
来自: 东耳果果 > 《茶 咖啡 可可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