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灭了他这位叔父,却留下他的这本烧脑易学专著,请速收藏

 新用户07039177 2020-08-03

淮南王不仅带领其团队编著了《淮南子》,还让其易学顾问们集体撰述了《淮南道训》。从情理来说,《淮南子》是集大成性的总结性的百科全书性质的东西,而《淮南道训》则是专题性的阶段性的反映淮南学术团队的易学思想的成果。

汉武帝灭了他这位叔父,却留下他的这本烧脑易学专著,请速收藏

淮南王家族墓地场景

根据班固的总结性著作《汉书艺文志》》的描述:“《淮南道训》,淮南王安能明《易》者九人。号九师。”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云:“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技、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书唐初尚存。马国翰据《淮南鸿烈》所引,辑为一卷,然遗漏者颇多。班固将《淮南道训》作为汉代的十三家易学流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从这里可以看出,淮南王的智囊团中有若干位易学家,当是不争的事实。淮南九师也罢,八公也罢,均是其智囊团的概称,具体人数也许因为前后期变化等略有不同,但经今人认真考辨,大多认同这是当时易学水平较高的一个团队。山东大学某硕士毕业论文如是评价:“九家既是淮南九师,其于象数易学之地位则不言而喻。互体、卦变、升降之法,上承《左传》,下启荀虞,发凡起例,功莫大焉。象数见于外,而天道寓于内。其以元气为宇宙起源,以天命作万物主宰,以阴阳谈变化之因,以德用论阴阳分工,以合居主乾坤交通,以卦变言在天之情,以升降喻在人之伪。虽只是断简残编,其世界图景条理分明,其易学脉络清晰可见。故余作述要篇,申述宏旨,阐发微言。九师踵袭互体、卦变、升降等史官古法,改变了孔子‘观其德义’的易学宗旨。焦京传焉,托之孟氏,不与相同。然得以跻身儒林,立于学官。其后,虞翻诸人争相效仿,荀爽等人甚至以九师为宗,至于按文责卦,伪说滋蔓。此象数之所以兴,而易道之所以微也。至王辅嗣之玄学易兴焉,孔子易从此一蹶不振。以余观之,夫九师者,孔子易之罪人,而史官易之功臣也。”

近人撰《淮南子周易古义》,2卷,征引颇详,可谓最接近于《淮南道训》的整理本。其书义蕴宏深,与《文言》、《系辞》相表里。收人《玉函山房辑佚书》。作者胡兆鸾(公元?年至一九○○年),长沙人。此书唯存手稿本,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汉武帝灭了他这位叔父,却留下他的这本烧脑易学专著,请速收藏

古籍是文化的载体

台湾学者徐芹庭曾说,“其书未刊,世不得见焉。”然而,近年来,由于《子藏》之类丛书的编纂工程启动,此书也收录其中,终于得见天日,可谓文化界一大盛事。

根据大陆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易说评议》,此书之所以取名古义,是因为淮南王是汉初之际,其观点与后代同行的易学多有不同。观其所举,如“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则以易为明,与说文引秘书日月为易之说合。日月取其明,今以镜为喻,亦取其明也。”尚秉和先生说,胡兆鸾之书,“虽所取之证不皆合,亦颇有功。”

《周易淮南道训》,台湾学者徐芹庭根据胡薇元、马国翰整理本有重新梳理,作为汉代易学别传,收入《汉易阐微》。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徐芹庭所整理的一个片段:

初六,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邱生平象楮,炮烙升乎热升。(《人间训》)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日:“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日:“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补)(同上)

按圣人智高识广见事之始,即能明其将然,观物之初,即识其将来,故周公知举贤上功之敝,太公识尊尊亲亲之微,故初履于霜,即知坚冰之将至。见象楼知糟邱之生,观热升明炮烙之施。非见其终,明其始者,安能若是乎。故圣人功成德被,同日月之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乾乾惕勉所以致之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所由来者渐矣。胡本马本辑“至热升止”,后条余(徐芹庭)所补。

根据这里所见,淮南王及其易学顾问们主要是从政治哲学、历史治乱的角度阐释周易。初六履霜坚冰至,主要是突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淮南王等引用了齐国因尚贤而称霸,鲁国因尊尊亲亲而衰弱的历史事实,凸显了周易给予统治者们的启迪。

徐芹庭说,“《淮南九师道训》之《易经》学,有得于道家之睿智宏远盖图未就之功,先当清静贞正,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须先防将来之变。《易经》正是所以教导吾人研精索微,穷究既往,开创将来,以成内圣外王之业也。”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易道洁净精微,淮南王期望自己成就内圣外王之业。可惜处于他的时代,内圣固然可以,外王应该是汉武帝等帝王至尊考虑的事情,作为皇室宗亲,只需要紧密团结在武帝开疆拓土,拒匈奴,卫家邦即可。可惜,在这些问题上,淮南王的易学思考不可谓不精深,但其行动上又不可谓不糊涂。

汉武帝灭了他这位叔父,却留下他的这本烧脑易学专著,请速收藏

汉淮南王墓遗址

仔细看淮南子书中,有对圣人应有之德的描述,往往如下:

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呿唫者也,故一动其本而百枝皆应,若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故圣人者怀天心,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

无人者,非无众庶也,言无圣人以统理之也。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

故《易》之失,鬼,乐之失,淫,《诗》之失,愚,《书》之失,拘,礼之失,忮,《春秋》之失,訾。六者,圣人兼用而财制之。失本则乱,得本则治。其美在和,其失在权。

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于厚望,畜怨而无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是故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者。

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小人在上位,如寝关曝纩,不得须臾宁。

圣人在上,化育如神。

圣人在上,民迁而化,情以先之也。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能之分。

今取帝王之道 ,而施之五霸之世

圣人在上 ,诚信动于内,政教施于外

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国,能有其国者,必不丧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遗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亏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

这些对圣人人格、魅力的描述,突出的体现了黄老之学影响下的对理想的统治者的描述。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刘安对自己理想人格的描摹。可惜的是,未在其位,德不配位,导致他的这些宏大理论建构都成为了他的侄儿汉武大帝所在的时代的一座精美理论大厦,而自己的命运小船说翻就翻,最后不得不身死国灭,徒增遗憾!

(本文是作者正在执笔的《中国历代易学文化人物研究》的一个片段草稿,欢迎大家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