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治疗小儿脑瘫医案大全

 123xyz123 2020-08-03

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痛、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形成亏损之证,导致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咀瞬无力,时流涎水,四肢无力,手软不能握持,足软不能站立。或因感受热毒,损伤脑络,后期耗气伤阴,脑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养,导致本病。主症为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言语不清。

125.jpg-sy

医案一

季某,男,26个月。

1959年10月5日初诊:其母代述,此儿系7个月早产。生后11个月时才开始生牙,说话也很晚,双手拉着仅能迈一二步,不会爬,经常发热,饮食、睡眠、二便正常。经某医院诊断为大脑性瘫痪,某儿童医院认为脑疾患。服西药2周,拉着走时两腿呈现交叉之状。后来我院治疗。患儿面色娇白,舌苔薄白而润,语言字音尚属清楚,声音低怯无力,呼吸均匀,无咳呻音,脉数无力。辨证为未熟蒂落,先天有亏,以致脏质脆软,成为五迟之证。后天健壮,尚堪调治。治法当调补肾阴,从本治之。针刺: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太溪点刺。以六味地黄丸助治,并嘱勿与西药同服。1959年10月10日二诊:代述此儿以前不会爬,经针灸及服中药丸后,现在在床上爬得很快了。针刺疗法如上。

1959.年10月26日四诊:能沿床、桌走了。取足三里、绝骨、飞扬、太溪点刺.1959年11月9日六诊:能下地沿凳走了。取大椎、身柱、飞扬、昆仑点刺。助以六味地黄丸药料加鹿茸、紫河车、牛膝、五加皮为丸助治。

1959年11月16日七诊:一手领着能走,胆量也增加了。取穴同上点刺。

1960年2月8日十三诊:稍微扶着点东西能独自行走,而且走得很快、很好。取百会、风府、阳陵泉、承山、昆仑点刺。仍以加味地黄丸常服助治。针药并施,以资弥补先天不足,俾其得以正常发育成长。

按语:脑瘫是脑性瘫痪之简称,本病是由于胎儿缺氧,颅内出血,早产,脑发育畸形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多发于临产前、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的婴幼儿期。临床以四肢肌肉屈伸不利或痿软不用,发育迟缓,行动困难,智力低下,反应迟钝为特征。本病属于中医“五迟五软”“小儿瘫痪”的范畴,为疑难病症,西医尚未有良方。中医认为,本病的治疗宜注重脾、肾、肝,针药并用疗效较好。现代中医临床习惯于以六味地黄汤加味,辅以针灸手法,本案即其成功之医案,可供参鉴,希冀能有效验。(《中医争鸣·陈培元治脑瘫案》)。

医案二

梁某,男,3岁。

1996年1月6日就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至今不能站立、行走,反应迟钝,记忆力差,易受凉和感冒,常流涎。曾被某医院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治疗1年余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症见双下肢瘫痪,不能站立、行走,头发稀疏,牙齿残缺不全,体瘦面黄,舌淡,脉细,指纹淡紫。检查:双下肢腱反射亢进,足下垂,肌张力升高,肌力2级,病理征(十)。头颅CT扫描示:胼胝体发育不良,双侧脑室略扩大。诊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诊为五迟(肝肾不足),以行迟为主。拟以头针、颞三针(交替施用)、颈三针、腰五针、下肢体针配四神针、智三针、哑门、通里,并用脑活素于风池、肾俞穴位注射治疗。治疗1个疗程,患儿肢体肌力改善,可站立及扶行活动。嘱家属加强患儿肢体活动。继守上法,再治2个疗程,能独立坐立、行走,反应敏捷,记忆力好转,流涎消失,肢体肌力恢复达4级,现已在幼儿园生活及学习。头颅CT复查:胼胝体发育较前好转,侧脑室扩大有改善。

按语:小儿脑瘫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收效缓慢。本案系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脑瘫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小儿脑性瘫痪,其病位在脑,取头针可加强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的发育,从而改善、提高智商;采用体针针刺可改善和纠正肢体瘫痪。通过针刺诸穴,可达疏通经络,补髓益脑,强壮筋骨之目的,从而使脑瘫患儿的智力及肢体功能得到改善。(《新中医·范兆金治小儿脑瘫案》)。

(谢静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