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经过 《四圣心源》自序:“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事,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创辟大略,遇事辍笔。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终,南赴清江;辛未二月,随驾武林;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成,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该书是继《素灵微蕴》之后的第二部系统地阐述四圣医学经典的综合性医著。开始写于1749年,书竣于1752年,1753年9月写了自序,前后计四年多的时间。 内容概要 《四圣心源》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全书计十卷。卷一,天人解,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营卫、经络等。卷二,六气解,论述了六气名目、从化偏见、本气衰旺、六气为病及治法等。卷三,脉法解。卷四,劳倦解。卷五、六、七,杂病解。卷九,疮痒解。卷十,妇人解。 学术特点 本书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作。书中首先对中医基础理论如经络、脉法、脏象、运气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然后论述病源,并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书中强调治病须熟悉病机,抓住疾病之根本,方能取效。 该书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黄氏的医学思想: 从书名到全书内容,可以看出黄氏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的经典医籍,对脏腑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中气升降,强调中气之治。 对于不少病证的发病和病机,注重“湿寒”因素。治疗方面也着眼于“中土”,即人们所称的黄氏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并认为肝脾为病是一切杂病的根源,指出肝脾为病,易于郁陷,所以重视中气之治。 黄氏在临床上重视应用温补的方药。黄氏自拟方颇多,但基本源于《伤寒》、《金匮》。黄氏方药简洁,一般不超过八味,也比较注意药物的相制作用,是典型的“经方派'。其自拟方多是崇阳补温的。汪辉东指出,《四圣心源》一书中,载黄氏自拟方140首,其中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可见黄氏在治疗上重视中气之治,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以用温补药品之多。 《四库全书》评语“‘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五书,已各为之解,复融贯其旨以为此书,其文极为博辨,而词胜于意者多”。 医界评价 阳湖张琦《四圣心源》后序:“余既刊《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长沙药解》,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乃复校而刊之,粗举源流正变,以伸其说。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生人之大卫,不亦懿哉。若乃窥囿习俗胶固师说,未遑研究骇其偏矫,失后事之良资为下士之闻道,则非余之所敢知矣。” 感谢分享,点击在看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学习黄师,读对的书,学习正宗系统的中医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