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04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

在没有任何规则可讲的年代,才艺其实就是豹纹、雀翎、蛇胆、熊掌、鹿角……        

蔡邕小传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01

俗话说,艺不压身,在江湖上混,多学一技,没准是救命的本钱。书生最好熟读经书,还得会运筹、能妙算,上得朝堂,下得疆场。经此才艺大比拼,才是时尚达人。

蔡邕就是这类复合型人才,他“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身怀绝技,自然要待价而沽。奈何桓帝不识货,只把他当作音乐超男,蔡邕自然不干,以生病为由,半路开溜。

宰相桥玄尊重知识分子,灵帝建宁三年,把蔡邕调到国家图书馆。工作体面,专业对口,蔡邕自然很迈力:把校订后的《六经》教材,亲手写于40多块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口。一时间,碑林纵横,观者如堵,政绩显著,蔡邕很是飘飘然。

汉灵帝当然也看好蔡邕,不过他是个文青,创作之余,更喜欢主持沙龙,与一帮文痞侃大山、织花边,倒也自得其乐。太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乐得弄权。

02

但天不作美,地震、蝗虫、冰雹一阵狂轰滥炸,炸得灵帝找不着北。良久,才回过神来,向大臣要对策。古代遇灾,都是天谴论,弄不好皇帝也要作罪己诏的,那帮老油子,怎肯惹火烧身?

但别人不答尚可,蔡邕是个时尚达人,焉能不知。蔡邕人实在,又不会玩太极,便老老实实看天相,掐指算,舍命整一套改革方案:只要搞定腐败的太监帮,全球气象就能恢复正常。

结果可想而知,灵帝太监沆瀣一气,蔡邕此举,无疑与虎谋皮,没拉腐败分子下马,自己倒先被踢出局:全家流放到朔方一带。不料对手贼狠,要斩草除根,流放之路也是惊悚大片,亏得蔡邕名声大,威望高,震慑并策反刺客,才化险为夷。

灵帝还惦念蔡邕的才华,以大赦为由招他回来。太守王智为他送行,喝得兴起,王智起舞祝酒,本想抛砖引玉,引得蔡邕投桃报李,但蔡邕无动于衷。惹得王智火起,他哥哥王甫就是太监帮的,这状一告一个准。蔡邕一看回去没戏,还是亡命江湖吧。

03

蔡邕在江苏一带一住就是12年,花开花谢,斗转星移。流亡本是苦情戏,蔡邕却演绎成诗情画意。先是从灶火中救出一良木,制成名琴“焦尾琴”;后又从琴音里听出杀心,原来是弹奏者正为螳螂捕蝉揪心呵。是传说还是附会,倒不用追究,真相是,蔡邕的才华已臻化境。

蔡邕在家作宅男,饮酒鼓琴,自娱自乐,哪管世界乱成一锅粥:国戚和宦官角力,董卓渔翁得利。董卓有野心,自然要为自己拉拢人才,蔡邕是旗帜,要挂在阵前的。

蔡邕看清形势,又拿出生病的高招,却不料董卓二话不说,只拿杀人相挟。蔡邕无奈,只得被做官。

04

董卓虽粗人一个,对蔡邕却很敬重。三天之内,升官三次,弄得蔡邕自己都不好意思,如果不是董卓太出格,蔡邕真要誓死以报。董卓也把蔡邕当自己人,凡事找他商量,蔡邕的委婉劝谏,董卓也能听从。

以蔡邕的学识,当然知道跟着董卓混不是长事,他又不是无间道,留下肯定无益。有心要逃,但董卓对自己太好了,况且这张老脸大家都认得,想来想去,还是留了下来。

果然不久,董卓就被王允、吕布联手做掉了,人心自是大快。不过想想董卓对自己的好,蔡邕心中很是不忍,就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不料这一声叹息被王允听见了。王允大怒,恨蔡邕没有立场,将其上纲上线,以附逆罪收入狱中。

05

蔡邕太天真,效仿太史公,“请黥首刖足,继成汉史。”他以为王允会看在他才学的面上,饶他不死,哪知王允狭隘,认为《史记》是谤书,最看不惯司马迁之流,乘写史之便,说东道西。如今蔡邕亦东施效颦,百年之后,自己的面目不知会有多不堪!

蔡邕要活命,当然不行!因此虽说情者甚众,王允一概不理,末了,蔡邕还是死于狱中。惹得粉丝大恸,连名儒郑玄都慨叹:东汉的那些事儿,谁也整不明白了。

桓帝、灵帝、甚至董卓,关键时刻对蔡邕,还是手下留情的。谁知江湖飘,却挨王允刀。或者这正是老板和打工者的区别吧:老板需要可持续发展,而打工者只看重当前利益。

不过,蔡邕至死都不会明白,害死他的,其实他引以自傲的才艺。在没有任何规则可讲的年代,才艺其实就是豹纹、雀翎、蛇胆、熊掌、鹿角……只要条件允许,任谁都想纳入彀中的。

看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