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最早的汉代石刻是他所为

 孟溪ProbeT连山 2021-07-05
——蔡邕永州打卡记
刊发日期:2021-07-05 语音阅读:

□ 洋中鱼

打卡时间: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期间

打卡地点:宁远玉琯岩、道县含晖岩、江华秦岩

身怀两大绝技

公元133年,在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古村落尉氏蔡庄一个大户人家,出生了一名男婴。母亲袁氏抱着孩子,让在新蔡县当县长的父亲蔡棱起个名字。蔡棱抱起婴儿看了看,亲了亲,说:“你看咱们儿子眉清目秀,雍容大雅,就叫蔡邕吧,字伯喈。”袁氏听了,点头道:“你说了算!”

没想到,他们的这个儿子长大之后,成为东汉的儒学泰斗,也是东汉的文化磁场,更是东汉象征着博学的符号。

蔡邕一生爱读,他把赚来的钱大多用在购书上了,家里就像图书馆,在蔡伦改进的纸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居然藏有古书典籍4000多卷(竹简),这是他博学多才的原因。

蔡邕的文章写得很好,《述行赋》《短人赋》和《青衣赋》等流传至今,《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其文集20卷,遗憾的是,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2卷。丁绍仪《全汉诗》卷7亦载其作品。

蔡邕的画也不错。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灵帝诏邕画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邕书、画与赞皆擅名于代,时称三美。”“有《讲学图》《小列女图》传于代。”由此可见,蔡邕擅长人物画,他的书、画、赞有“三美”之称,并因此受到灵帝的重用。

蔡邕除了文章和绘画,还有两大绝技:书法、琴技。这在当时,无与伦比。

蔡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评,特别在讲究笔法传授的传统艺术思维定向中,更被推为书家授受之祖。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如《篆势》《笔论》《九势》等,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蔡邕善于观察,并把所闻所见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有一次蔡邕路过鸿都门,看见工匠们正在用扫帚刷墙,扫帚刷过的痕迹丝丝漏白,很受启发,回去便创造了“飞白书”。飞白体的特点是:每一笔中都丝丝漏白,仿佛使用枯笔书写一般。这种书法,后来深得历代书家的崇拜与临习。陆机的《平复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名帖,均有“飞白”痕迹。

其实,蔡邕最擅长的还是篆书和隶书。他曾取程邈隶书书体八分中的二分,又取李斯小篆二分中的八分,融合成新的汉隶。而他用隶书写的碑铭尤为著名,当时请他写碑铭的人甚多。《后汉书·蔡邕传》载,公元175年,蔡邕和其他儒家学者正定六经文字,并“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被后世奉为学习隶书的不二法门。

蔡邕是一位音乐天才,他天生有一双音乐家的耳朵,对声音的感应特别灵敏;他天生有一颗音乐家的心,常常被音乐的溪水所浸润。他对制琴材料了如指掌,能从一块桐木燃烧的声音中判断出这是制琴的良材,并把它捡出来做成绝伦绝美的“焦尾琴”。他能从琴声中感受到战场的杀气和田园的宁静,抚慰自己逃亡的心。

蔡邕琴乐造诣甚高。《乐府诗集》卷五十九载曰:“《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并宫调,蔡邕所作也。”又引《琴书》曰:“邕性沉厚,雅好琴道。嘉平初,入青溪访鬼谷先生。所居山有五曲,一曲制一弄……三年曲成,出示马融,甚异之。”

蔡邕有两个女儿:一个叫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通晓书、诗、乐,著《胡笳十八拍》,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后汉书·列女传》载:蔡琰“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她开始嫁给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到父亲身边。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把她赎回,嫁给自己的部下董祀。

蔡邕的另一个女儿名字不详,嫁给泰山羊衜。《晋书》中有两处记载:《景献羊皇后传》说“景献羊皇后讳徽瑜,泰山南城人。父衜,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羊祜传》说:“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衜,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

在当时,卫、羊两氏都是世家大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出名的书法家,但一致仰慕蔡邕的隶书,主动接近,得蔡邕指点。

在与蔡府联姻后,卫、羊两氏书家辈出,这与蔡氏姐妹不无关系。卫、羊两氏又与琅琊王氏世家,即王羲之一族,有姻亲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书艺流派在世家文化世传中的大交融,从而嬗变为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尚韵”书风。

被迫亡命江海

蔡邕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习惯把一切理想化,他把琴的大弦、小弦和人间的君臣建立起对应关系,把琴弦视为君臣和谐的象征,因而,骨子里流淌着一种清高。

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蔡邕,因为以弹琴而闻名四方。陈留郡守听说自己辖区有这样一位音乐天才,于是向朝廷禀报,大权在握的中常侍徐璜便征召他为宫廷乐师。蔡邕早就听说徐璜是臭名昭著的“五侯”之一,不愿意与这些人为伍。但差官一再催促下,蔡邕只好上路。走到偃师县,蔡邕忽然捂住肚子说身体有病,又回到了家中。

事后,他有感于此次事件,写了一篇《述行赋》。

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司徒乔玄发现蔡邕是个人才,于是征召他到府上任掾属,从此,蔡邕进入仕途。蔡邕因为他的举荐,出任河平县令,诏拜郎中,校书东观,升迁为议郎。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下令群臣各自陈说可行的治理国家大事的措施。

灵帝把蔡邕找去,单独询问近来灾异变故的发生,是什么罪咎引起的。蔡邕觉得这是灵帝的莫大信任,于是上《陈政要七事疏》,直言政事,说妇人(外戚)和宦官干预政事,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并弹劾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又举荐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

不料,这份奏章被泄密。蔡邕要弹劾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图打击报复。

文人风骨,可昭日月。彼时,以太学首领郭泰和蔡邕为首的清流党人,不愿与鸿都门学的仕宦同朝为官。蔡邕上书反对鸿都门学,结果以清流党人失败告终,史称“鸿都门事件”。

曾经被蔡邕拒绝的中常侍徐璜,让人匿名诬告蔡邕和他的叔叔蔡质。灵帝因此下诏给尚书,召蔡邕质问。蔡邕上疏为自己辩白,但他与蔡质还是被送入洛阳监狱。

蔡邕和蔡质入狱后,仇人设法将他们二人斩杀弃市。幸亏中常侍吕强,觉得蔡邕太无辜了,于是替他向灵帝求情。灵帝也想起了蔡邕之前奏章的话,于是下诏免他一死,与家属一起流放。

九个月后,灵帝想起蔡邕的才高,正好赶上第二年大赦,于是赦免蔡邕。

哪知道就在蔡邕准备启程回郡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事件: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时任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酒喝足后,王智起舞劝告,蔡邕不理会他。王智觉得当众丢了面子,于是破口骂蔡邕说:“你一个罪犯,也敢轻侮我!”蔡邕听了,拂袖而去。

王智非常恨他,于是密告蔡邕心怀愤怨,诽谤朝廷。加上王甫怂恿灵帝宠幸的人也都诬陷他,蔡邕害怕无法幸免,于是亡命江湖。《后汉书·蔡邕传》载:(179年)“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

期间,蔡邕游走各地,履痕潇湘。

快意打卡永州

据明万历《永州府志》、清光绪《湖南通志》等文献记载:蔡邕入永州后,凡名山胜迹,到处品题,彰显出一种行旅快意。遗憾的是,蔡邕来永州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从他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返京途中得罪王智、开始逃亡算起,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去世,献帝即位,董卓任司空,征召蔡邕入阁为止,蔡邕打卡永州也就在此期间。

蔡邕主要是冲着泠道县(今宁远县)玉琯岩的舜帝陵来永州的。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一定读了司马迁的《史记》,对“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很感兴趣,很想像司马迁一样,亲临九嶷山进行实地考察。

从吴山到楚水,山高水远,但无法阻挡蔡邕坚定的脚步。他一路上跋山涉水,披风戴雨,溯流而上,抵达了这里。

从洞庭到潇湘,他一定听闻了许多关于舜帝南巡和二妃寻夫的故事;在零陵郡城,他一定听说了前任郡守龙伯高在零陵清廉为官的传说;或许,还有零陵城外鹞子岭战国时期的墓葬所尘封的前尘往事。

从零陵沿潇水溯流而上,可以直达营浦县(今道县,当时隶属零陵郡)、冯乘县(今江华县,当时隶属苍梧郡)。但从营浦县往泠道县只能走陆路,与水路相比,陆路更易迷路,行走更艰难。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来九嶷山时,还要沿途挂布条以标志,其艰辛可想而知。

徜徉在九嶷山的群峰之间,缅怀虞舜的丰功伟绩,蔡邕一定感慨万千。从舜帝的部落治理,到汉室江山社稷的维稳,带给蔡邕许多联想。或许,他在九嶷山地区待过数日,因而写下一篇《九疑山铭》: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

触石肤合,兴播建云。

时风嘉雨,浸润下民。

芒芒南土,实赖厥勋。

逮于虞舜,圣德光明。

克谐顽傲,以孝烝烝。

师锡帝世,尧而授徵。

受终文祖,璇玑是承。

太阶以平,人以有终。

遂葬九疑,解体而升。

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据考证,这是最早的直接以永州风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篇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祭舜帝文。

从铭文内容来看,蔡邕一定登上了九嶷山的某座甚至是几座山峰,才能描写出九嶷山的奇异风光,表现出九嶷山的那种王者气象,并由此歌颂舜帝的不朽功勋。

后来,这篇铭文被收录在唐代欧阳询等人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编成的《艺文类聚》一书中。

也许,蔡邕当年苦于人生地不熟,条件有限,没有及时请人摩崖刻石。但是,到了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江华县本地书法家李挺祖将它书写并补刻到玉琯岩,而且作了题跋:

九疑名昉,离骚祠庙古矣,乃无汉以来碑刻。阅欧阳询《艺文类聚》有蔡邕碑铭,然仅载铭词,而碑文不著,惜也!它所遗逸多矣。袭之即考新宫,遂属郡人李挺祖书于玉琯岩,以补千载之阙云。淳祐六年秋八月,潼川郡守李袭之题。

从营浦到冯乘,水路经过营浦城郊的含晖岩,蔡邕曾在此游览,并在绝壁上留下“水天一色”题刻。由于绝壁下临潇水,只有在船上才能看到。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这方石刻至今存在,只是有些模糊难辨。

蔡邕曾经驻足营浦县的另一处岩洞,后人就将它称为“中郎岩”。

在冯乘县境内,蔡邕循迹来到一个岩洞前。听当地老百姓介绍,传说是300多年前秦兵过境时,附近村民曾集中在此避难。蔡邕听了,想起战乱对百姓带来的苦难,特别是眼前汉室的形势,于是挥笔写下“秦岩”二字,委托百姓找人刻在岩壁上。

如果大家细心观摩,可以发现“水天一色”与“秦岩”笔法十分接近,似出自同一人之手,它们是永州保留至今的最早汉代石刻。

此外,民间传说现舜帝陵前那块“帝舜有虞氏之陵”古碑,也是蔡邕写的。是真是假,有待进一步考证。

遗憾未得善终

对于蔡邕来说,琴,是一种福,也是一种祸。

他当年因琴名远扬而步入仕途,后来也因琴技高超而深得董卓欣赏。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去世,献帝即位,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派人征召蔡邕入阁。

蔡邕效仿当年拒绝中常侍徐璜一样,回说有病不能前去。哪知道董卓扬言要灭他三族,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因为脑袋只有一颗,连累家人更不值!

到了洛阳,蔡邕被任命为代理祭酒,董卓对他十分尊重。不久,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

三天之内,遍历三台。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

稍后,董卓又升他为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蔡中郎”的称谓,由此而来。

伴君如伴虎。董卓虽不是皇帝,但汉献帝一直被他架空,朝中大臣对于董卓的淫威,敢怒不敢言。而此时的蔡邕,身不由己的卷入到政治漩涡之中,对董卓也抱有一丝幻想,希望他能够重振朝纲,挽救汉王朝的颓运。哪知道董卓通常把蔡邕叫来,不是跟他商量朝政,而是要他在群臣宴会上弹琴助兴。

对于蔡邕来说,这是他的人生污点。想当初拒绝五侯的征召,不肯充当他们门下的伶人,由此赢得人们的尊重。而现在董卓专权,自己却要为他弹琴助兴,无疑为虎作伥。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诛杀,朝廷上下无不称快。而蔡邕在掌权的司徒王允坐上跟他聊天时,说起董卓,居然为之叹息。

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因此下令将蔡邕关进大牢。

蔡邕还很天真,认为王允是一时之气,于是在狱中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想象司马迁一样,继续完成汉史。

不过,朝廷没有回复,蔡邕意志崩溃,最终死在监狱里。

蔡邕像一缕蓝烟,追随东汉消失在历史的长空,但他在永州留下的石刻和诗文,如同璀璨星辰,至今还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上熠熠生辉。

1593563_chenchao_1624970692998.jpg

蔡邕画像

1593572_chenchao_1624970656508.jpg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

1593566_chenchao_1624970677424.jpg

江华秦岩  洋中鱼 摄

1593568_chenchao_1624970710972.jpg

蔡邕道县含晖岩“水天一色”石刻拓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