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方征脉法

 李军署jialefu 2020-08-04

“方证相应”是中医人非常熟悉的名词,可以说是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的一大基础。那么具体如何才能掌握经方背后内藏的核心,又如何在临床面对复杂情况时真正做到方证相应?陈建国老师为我们总结了4点要诀。

非常明确的是,如果我们临床处方能够与患者的病机吻合,也就是做到了方证对应,自然疗效就有把握。因此,具体把握经方所代表的病机,是实现方证对应的前提。

我们学习经方,从原始著作的角度,对一张经方的认识,无非能够得到这样几个常见方信息:方药组成、症状、脉象。除此之外,仲景书中还有一部分发病时间、治疗经过等,这些信息对判断方证病机也很重要,但由于这方面的内容不多,后续内容涉及时再具体解读,我们这里以前三者为主体讲解如何获得方证。根据领会经方原著内涵的需要,我总结为用四个方法相结合,由于经方原著每张经方涉及的内容不同,有时需要几种方法同用,因此,我们先讲解方法,后续用实例进行说明。

第一个方法

总结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

无论是仲景书,还是其他经方的著作,把一张方的应用依据都归结为诸多的症状表现,或者可以这样认为,就是这张方能够治疗这些症状。而这些症状表现,无论如何众多,无论如何纷繁复杂,它们之间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符合此方药的病机。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症状的内在联系,都是在这张方的病机之下出现的。我们通过症状探寻病机,仍旧可以通过这个共通点来反推,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寻找这些症状的内在联系,就可以确定其病机。如何掌握多个症状的内在联系呢?具体说,就是分析这些症状之间的共同点、共通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提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意思是正确的方法是探求它们的共同点,错误的方法是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第二个方法

关注与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面对一张方证的诸多症状表现,许多情况下都会有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症状与这张方证的病机关系最为密切,这个症状就可以看作是此方证病机的直接反映,有的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后世一些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抓主症的思想,是很有道理并切实可行的。只不过,有些经方方证的原文当中,并没有提示此方证最直接反映病机的症状。因此,单纯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有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方法

结合方药组成分析

有些方在临床当中应用的机会很多,也很高效,但是在原文中描述的方证症状却很少,我们在总结这类方的规律时,唯有重点依靠方药组成来反推此方证的病机,这种方法被后世称之为以方测证,这种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不过,采取这种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用接近原始组方的思维来解析经方,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比如,在分析仲景书的经方时,分析药物组成和功效就要依据仲景书对药物的认识,或者用与仲景书渊源最深的古籍思想来解析,主要是参考《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认识。

第四个方法

脉证合参

脉诊结果,本身就是通过四诊获得的一个症状,只是脉诊获得的症状比较特殊,特殊之处在于仅仅通过脉诊的信息就可以客观准确地把握全部病机,甚至可以直接指向应用某具体方药。通过脉诊直接确定到指向具体方药层面的病机,我们称之为脉证,掌握经方的脉证,是更加快捷准确地应用经方的一个路径,这个路径由仲景指出,但仲景并没有在原文中一一明确每一张方的脉证,因此有些脉证需要我们在临床当中体会和总结。我们这里强调脉证合参,就是因为有些方的脉证临床体会非常清晰,而有些脉象的区别仅在细微之间,片面地仅倚重脉诊,或不用脉诊信息,既不符合仲景给我们提示的路径,临床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取长补短,更加准确高效。

关于脉证合参,由于学术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将在下一讲详细阐释,这里我们重点通过举例来说明前三种方法。

四逆散方证

四逆散方证(图29)是临床当中经常会出现的方证,应用得当则疗效显著。不过,我们领会四逆散证的原始材料仅为《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单依据这条原文,四逆散证的主要症状仅“四逆”一症,结合四逆散的方名看,“四逆”是应用四逆散的重要依据。

临床中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出现“四逆”这个症状的患者,应用四逆散的机会非常有限。类似这样的情况,往往容易令我们将这样的高效良方束之高阁。

但是,我们按照以上的方法,就会非常清晰地掌握四逆散方证。

来源:《仲景阴阳脉法》

首先,我们先认识四逆散的方药组成。四逆散由剂量相等的四味药组成,分别是柴胡、枳实、芍药和甘草。

前文已述,柴胡虽为苦平,却是一味向上、向外升发疏解的药物,推陈致新,机动性强。

其中的枳实苦寒、芍药苦平,两药均属于下法,作用方向为向下。

柴胡与此二药物配合,就会有同时向上、向外、向下疏散的作用。这时再兼以甘草补益调和,就更适用于相对偏虚的证。四味药相合,就是一张在补益的基础上向周围疏解的方,适用的自然就是人体内的气滞证。也就是说,四逆散这张方,从方药组成看,是向周围疏解气滞的一张方。

其次,我们总结症状的内在联系。原文提示四逆散治疗的症状分别有四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这些症状都是正邪交争的结果。

其中咳、悸是上部症状;小便不利、泄利下重是下部症状;腹中痛是中间的症状。

结合以上方药的分析,我们就能够领会,这个病理状态是:有实邪郁滞在体内,人体正气欲解开这个邪气,并且通过向上、向外、向下的方向来疏解。但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较盛而难以疏解。

正邪交争的状态下,欲向外疏散邪气的正气攻冲于上,就可能出现咳、悸这样的症状。攻冲于下,则可能出现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的症状。

由于邪气就在体内,腹中痛是与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四逆是由于人体调动更多外部的气血达于体内与邪气相争,故四末气血相对平素较少,故出现四逆的症状。

四逆散证治疗的方法,就是应用药物帮助人体的正气向周围疏解气滞,气滞得解,则诸症消失而愈。

经方实战重磅新书

上文中,“脉证合参”作为实现“方证相应”的一大法宝,需要专门的篇幅去详细阐释,详情就在本文出自的《仲景阴阳脉法》一书中。陈建国老师在本书中为大家逐一阐释分析了阴阳盛衰、升降治法、阴阳脉诊、经方脉象、脉证合参等几大方面。在仲景学说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将经方的理、法、方、药进行全面梳理,将病、脉、证、治贯穿起来,从而准确高效地诊治疾病。

半个月前我们曾经为大家推荐过这本书,由于太受欢迎,首批图书上市不到两周时间就已经抢购一空。此次加印的图书刚刚到货,希望系统学习以仲景脉法为基础的经方医学诊疗体系的读者们,点击下方图书封面即可购书。

《仲景阴阳脉法》

本书从“阴阳盛衰”“升降治法”中提炼出“阴阳脉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对“阴阳盛衰”的脉诊方法,以左右手分别诊断阴阳盛衰(左手候“阴”盛衰,右手候“阳”盛衰),并通过“左右阴阳脉法”,将经方医学乃至经典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特别切合临床实战。仲景阴阳脉法体系包括阴阳盛衰理论、升降治法理论与脉诊阴阳理论,涵盖了经方的“病机、诊断和治疗”这三个中医治病的主体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理论体系完全是按照中医经典的思维进行梳理,对于其中融会贯通的延伸,力求不偏离中医经典的出发点与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